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52-53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特权思想浓厚,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它的获奖,又一次证明抓住问题写新闻就能成就新闻精品,“问题”是新闻精品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3.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曹智 《军事记者》2007,(6):15-15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从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通讯《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是当时国内唯一深度反映中国开展核试验艰辛历程的新闻作品,并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顾采写这篇通讯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深入细致的采访,是写好精品的首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经济日报2007年8月7日上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三等奖。这是一篇关于环保主题的新闻。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2007年7月份,作者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陕西省各地采访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同行的记者很多,也分别写出了不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用心发现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界老前辈郭超人说过:别人看  相似文献   

8.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立意与章法,相辅相成,互为表里,通讯的写作是艺术不是技术,却又处处离不开技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1日,一架价值上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样机在万米高空突然失去动力,经过35分钟的滑降.安全着落。这一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根据它来写作通讯占有独特优势,中规中矩地将事情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也可以成为一篇不错的作品。但是,若想充分展示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用精彩的文字再现立体化的时空,就需要记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惊心动魄35分钟》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4):22-24,2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相似文献   

15.
感染力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许多新近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成为新闻,因为对事实还要以新闻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事实又分为行为事实和观点事实。观点事实,即某人新近发表了言论,传媒予以报道。我们看到的观点事实的报道,较多的是领导人的讲话,记者选取的言论,有些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只是为了让讲话的当事人满意,读者看不看是不管的。  相似文献   

17.
记者具有极强的政治洞察力,把党、政府的态度准确地传达出来;文章将平等、平视的视角贯穿其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总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作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新闻写作出精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在《新闻要抓新和实》一文中说:“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但是,实际工作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不能老是报道那些人们早已知道的老情况、老问题,总是说千篇一律的老话。我们要随着实际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