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彭樟清 《初中生》2006,(25):38-3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  相似文献   

2.
冠豸 《初中生之友》2011,(Z5):44-49
美少女同桌杨菲菲长得像张靓颖的杨菲菲是班上同学公认的美少女,还因为妙曼的舞姿、甜美的歌声,她当仁不让地成为学校文艺汇演的台柱。  相似文献   

3.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4.
就中唐诗人戎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平经历考辨,其诗承杜甫有"沉郁之风"。严羽《沧浪诗话》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其诗歌中的乡恋与愁怨情结,是"绝似晚唐"的部分体现,这是戎昱诗歌研究被遮蔽的部分。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从自然环境影响性格、文化观念影响创作及集体无意识等角度对这一现象深入探析,认为戎昱诗歌中的乡恋愁怨情结,是荆楚地域文化及个人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之句,从两句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情感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我国唐朝更是一个诗的繁荣时期,在唐诗中,关于“柳”的诗是很多的,这些诗中不乏有对“柳”的赞美。最著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四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看:那碧绿的春柳之干,似用碧玉妆砌成的,那袅袅披拂的柳树枝条,似少女身上所佩戴的…  相似文献   

6.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我见过的白桦林不多,以前只在北大荒我们的农场和852农场见过。我们农场那片白桦林靠近七星河边,852农场那片白桦林就在场部的边上,当初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片漂亮的白桦林,才会择地而栖将场部建在那里吧?在所有的树木中,白桦和白杨长得有些相像,但只要看白桦的树干亭亭玉立,树皮雪白如玉,一下子就把白杨比了下去。尤其是浩浩荡荡的白桦连成了一片林子,尤其是这两处白桦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那种天然野性的气势更是白杨和其他树难比的。白桦林让人想起青春,想起少女,想起肃穆沉思的力量和寥廓霜天的境界。 在新疆,钻天…  相似文献   

8.
1 13岁的小帅哥白杨又向我要钱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大概因为数目有点大——30块,他竟装腔作势地给我准备了一张所谓的欠条。我白他一眼:"你以为你姐我是提款机还是咋的?"这小子一听,立马扁了小嘴,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小模样。得得得,我见状赶紧掏口袋,打发他算了。说起来,白杨就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角色。他自小长得俊,嘴又甜,脑  相似文献   

9.
多少男生想和她同桌呀,她却没有嫌弃我,更不曾向老师要求更换同桌。美少女同桌杨菲菲长得像张靓颖的杨菲菲是班上同学公认的美少女,她还因为妙曼的舞姿、甜美的歌声当仁不让成为学校文艺汇演的台柱。班上的男生都想和她同桌,老班却偏偏把她安排在我的身边,一坐就是三年。每次一想到这事,我就特别感激老班。这样的美差羡煞了多少人的眼珠子呀!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5,(3):45
从读小学起,我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可成绩总是平平。有一段时间,我曾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后来,父亲带我去公园,指着园内的两排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一排是白杨,一排是银杏,与高大的白杨相比,银杏显得十分矮小。父亲说:"我特意问过公园管理员,这两排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同样的条件,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  相似文献   

11.
1900年,20世纪伊始,此时,巴黎仿佛是世界的中心。当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已经是巴黎历史上第三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被称为"世纪之总"的盛会上,展示了西方整个19世纪的先进文明成果,参观者超过4000万人。如果按数量统计,这一年,每十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来到过巴黎。  相似文献   

12.
《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一、以字眼嚼情前人杨仲弘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即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可见炼字工夫何其重要。特别是词眼,一字之差,境界全异;一字之失,词章无魂。字决定句,句影响篇。一字似小,实乃大者;一字似微,唯关要  相似文献   

13.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棵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棵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为什么白杨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  相似文献   

15.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则教例:一位女教师教学《白杨》。新课伊始,身旁大屏幕上,由多媒体课件演示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正挺立在大戈壁上。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白杨遮挡风沙,傲视万物。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生:白杨的树形优美,像一把绿色的大伞,长得很茂盛。(教师微笑着点点头)生:白杨树壮壮的,高高的,像勇敢的士兵在搏击风沙,守卫戈壁。(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突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学生们哄堂大笑。显然这…  相似文献   

17.
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的名头响亮了许久,即使不少人在亲自赴巴黎旅行之后有幻灭之感,也无法阻挡无数年轻人前去朝圣的决心。在话痨导演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中,一位年轻人就将这种情结发挥到了极致。一家美国人因为生意和公务原因去巴黎旅行,这个家庭里有一对已经订婚的年轻情侣。这对情侣的爱意在巴黎的清晨和白天里越发地浓厚起来,他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以《圣女祠》为题写过三首诗,有两首都叫《圣女祠》,一首叫《重过圣女祠》。这三首诗虽然都有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无题》诗之类。对这三首诗的解释,同其他《无题》诗一样,向来也是聚讼纷纭的。张采田主张“全以圣女自慨已之见摈于令狐”,冯浩主张其中两首是自伤政治上的遭遇。时人解诗亦多因承其说。冯、张辈的解释是否妥当,似仍有论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说:诗是写出来的。旨在强调诗不能做作。鲁迅有言:感情强烈时不可做诗,否则将会杀掉诗美。郭沫若荤落超群,固然不必庸人式地搔首挠耳苦吟,但他“写”出的诗,自然已含有那“无技巧”的技巧。鲁迅的话,我十分乐意听取。一首好诗,一片匠心。盲目否定新诗,见诗而说无“诗”,根源何在呢?诗,品之才有。无品诗的才力,当然永远没有诗。李瑛的这首诗选入中学课本,我见之即喜。诗坛泰斗艾青称誉“李瑛以勤奋的劳动写作了大量的战士诗”。这便是“战士诗”的代表之作。但转念又自扰之:少许教师可能会以“自读课文”为由而随意放过,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品尝的机会。所以,抛出粗砖似的十  相似文献   

20.
《赤壁赋》与《岳阳楼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阳楼记》是功利的;《赤壁赋》似乎是超脱的。《岳阳楼记》关注为官者的进退忧乐;《赤壁赋》探究人生与宇宙。《岳阳楼记》是政治家的一篇道德宣言书;《赤壁赋》是文学家的一首梦幻般美丽的哲学诗。《岳阳楼记》之议论,似有千钧之力,激发人的志向;《赤壁赋》之议论,韵味悠长,使人回味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