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港 《报刊之友》2003,(2):66-66
  相似文献   

3.
4.
原稿差错ABC     
一、差错种类分析 1.多字或漏字如:“海南5日豪华双飞5日游”(多前面“5日”二字);“文学素质的得到全面提高”(多“的”字)。“陈老师为此事四方走”(“方”与“走”中漏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02,(10):15-15
有关涉台新闻报道中的遣词用字是上级领导部门和新闻单位都十分重视的,不容出现纰漏。现将发现的几种情况列出,以供参考。 1、两岸交流日渐活跃,有关经贸人士接受采访时,常口误称台湾为"WTO成员国",或"APEC成员国",有的采编  相似文献   

6.
7.
毛光勇  梅玫 《新闻前哨》2002,(12):17-18
差错主要表现一、事实错误。比如,去年冬天的一个凌晨,歹徒闯入汉口佳丽广场地下室肯德基快餐店,绑架两名保安,抢走现金3万多元。楚天都市报赴现场采访的记者,采写的初稿中却说,歹徒是偷偷进入快餐店实施抢劫,当时保安睡着了,没有发现。二、报道失衡。比如,楚天都市报记者报道江夏区一工地发生群殴事件,称工地民工开车闯入某村,将多名村民打伤。事实上,工地和村民为利益之争积怨已久,当天民工进村之前,曾受到村民攻击;民工实施报复时,也有人被村民打伤。三、细节臆造。比如,鄂州一6岁男孩乘麻木横过铁路线时,因司机大意…  相似文献   

8.
辛秦 《新闻三昧》2005,(5):36-36
4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八版,在右角上登了题为《宽容的台阶》一稿。这篇不长的稿子却写错了两个成语。  相似文献   

9.
10.
11.
俞松年 《新闻界》2003,(1):53-55
人云:无错不成报。然而报纸差错,有兆可感,有迹可循。编辑记者的水平、能力、经验是其一;机制、机构、管理是其二;工作作风、责任心、事业心是其三。笔者以多年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的体验,就报纸常见差错的原因,作一归纳。其中多条是他人的“产权,此仅作一个“编辑匠、“水泥工,来个揉合。一、采访写作1、浮光掠影采写新闻报道,不到现场;虽到现场,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人云亦云,易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失真。2、擅自抢发新闻报道讲究时效、时新、时宜,是建立在事实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抢发新闻,为抢发又不经主管部门送审,造…  相似文献   

12.
报社杂志社天天要编印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天天要播发新闻,每期少则几万字,多则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在遣辞用语、逻辑思维、事实陈述、科学知识、检查校对等环节问题上免不了要出差错。如果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把关不严,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差错。一旦差错即成,将给自己、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者会闹出一些笑话,损害媒体的声誉形  相似文献   

13.
马希顺 《新闻窗》2008,(2):104-104
常在报上读到一些让人感到别扭的句子,尤其是在一些标题中。这些别扭句子不符合语法规范,其产生的歧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往往被熟视无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有些记者编辑没能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有就是在新闻写作和稿件编辑时缺乏认真推敲、仔细辨析的态度。现试举几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笔者作为一名编辑,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通讯员来稿。从这些来稿中,往往能挑出不少语法上的差错。而这些语法差错,大量地表现在语义的搭配和成语的运用上。笔者根据自己的编辑实践,试以若干例句的形式对这两方面的差错加以剖析,以供各位通讯员参考。 语义搭配要合乎事理,合乎逻辑 学过现代汉语的人都知道,汉语组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组合,一是关联组合。无论是直接组合,还是关联组合,实质问题是语义搭配。也就是说,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15.
医学期刊文字差错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鸣 《编辑学报》1996,8(1):31-34
文字差错历来是衡量出版物编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下简称我社)一直将纠正文字差错作为期刊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质量检查记录表中,将文字差错列为详检必须填报的项目。笔者在对我社1994年期刊质量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时,发现文字差错问题并没有引起编辑人员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16.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数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闻报道作为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和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更离不开数字表述,业内称之为:“用数字说话”。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闻事实必须真实、准确,这就对数字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许多报社日益重视编校质量,报纸的见报差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数字差错却呈上升趋势。本结合报纸校检工作的实例,拟对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数字差错进行梳理和分析,共同探讨防范之策。  相似文献   

18.
历史进入新时期 ,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 ,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 ,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 ,输进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文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 ,散文化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创作的一个潮流。早在80年代初 ,我国新闻界一位前辈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新闻作品是否应该向散文化的方向发展?问题提出以后 ,在新闻界出现了种种意见 ,从而引发了一场讨论。在这场讨论中 ,许多人主张 ,新闻作品不应该程式化、规格化 ,不应该设置“清规戒律” ,而要“文无定体”、“不拘一格” ,向松散…  相似文献   

19.
20.
刘玮 《新闻前哨》2002,(9):44-44
俗话说:“鼓要敲在点上.笛要按在眼上。”我们搞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抓报道点子上。如果问题抓得准,真正抓到点子上了,我们的新闻宣传就会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就会收到“一石千层浪,一呼百山应”的效果。相反,问题抓得不准,没切准“脉”,没对住“症”,写的新闻报道无论文字怎样花枝招展,也仍属“老和尚的帽子——平铺沓。” 新闻报道到底要抓什么样的点子呢?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不妨先把抓点子存在的糊涂认识摆一摆。一是怕抓不住点子,写稿“大而全”,把矛盾“上交”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