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诗人卢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卷四六三有卢贞,小传云:“卢贞,字子蒙。官河南尹。开成中,为大理卿,终福建观察使。诗二首。”所录二首诗为:《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和刘梦得岁夜怀友》。《全唐诗》所收二诗及卢贞事迹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和白尚书赋永丰柳》一诗,《唐诗纪事》作《杨柳枝词》,《乐府诗集》卷八一作《杨柳枝》;白尚书即白居易,此诗又附见《白氏长庆集》卷三七。《唐诗纪事》载其事迹云:“  相似文献   

2.
孙权劝学     
《阅读与鉴赏》2007,(11):45-45,7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柳州作《柳州戏题》诗。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诗虽为戏题,却是有感而发,感慨深远。“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用《甘棠》一典,表示自己虽无显赫的功绩政德传于后世,却在柳州栽种大批柳树,实行了一些有利州民的政策,于戏谑中透露出贬谪后不甘消沉和奋发自勉的心情。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南黔南”条云:“先柳子厚在柳州,吕衡州嘲谑之曰:柳州柳刺  相似文献   

4.
一、《诗》赋比兴旧说《周礼·春官·太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赋比兴虽然没有明确地同《诗经》联系在一起,却开始与风雅颂并称。春秋战围的古籍里,谈《诗》只有讲到风雅颂的,几乎没有人同时谈到赋比兴。就是在  相似文献   

5.
唐人刘长卿,是在盛衰之际,名噪中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元人辛文房称他“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关于刘长卿,《新唐书·秦京传》载:“(秦京)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这是据权德舆在《秦征君授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中所语。“长城”,为比喻义,乃壁垒严整牢不可破之意。这里有两点值得研究:一、长城前的限制语为五言,长卿《刘随州集》有诗十卷,五、六、七、杂言均有所作,然独尊五言,是知五言特为其所长。确实,总随州存诗五一○首,五言共三七四首,竟占百分之七十;在五言诗中,五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自诞生以来就脍炙人口。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及其  相似文献   

7.
专精耽学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①。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也③。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④之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  相似文献   

8.
《学习之友》2009,(2):64-64
明代诗人蒋一葵曾写了一首只有十个字的《咏春》回文诗,诗曰:“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这首诗能读成一首“七言绝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首独具一格的咏春回文诗,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相似文献   

9.
《古今小说》中的《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改编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改编后的文本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话语属性以及主题倾向上与原作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改动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市民叙事向文人叙事的回归,并且这种回归对文学创作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1.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相似文献   

12.
论诗     
前人论诗者众矣,唐末司空图作《诗品》,列诗为廿四品;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又提出“才、识、胆、力”四者,足见诗中所重,因时而异。我以为今日为诗,宜从立意、胸襟、谐律、审味四者入手。兹就管见所及,阐述如次。一曰立意。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  相似文献   

13.
六诗古义解     
《毛诗》“六义”之说,本于《周礼·春宫》:“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序》因之,称为“六义”。郑玄注“六诗”曰:“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相似文献   

14.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的概念。比、兴、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历代学者都曾经进行过研究。《周礼》的《春官·大师》篇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第一次提出丁比、兴、赋的概念。东汉的郑玄,梁、陈间的刘勰、钟嵘,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郑憔等人对比兴赋都作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才气和学识的直接反映。一个在语言方面反应敏捷、表达得体的人,往往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请看《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  相似文献   

16.
《题李卫公二首》诗非温庭筠作,清顾嗣立已言及,然依据不足。对此,笔者略陈管见。两首诗最早见于《卢氏杂记》,没有著录作者。《太平广记》二五六选载作“及罪遣(李德裕),为人作诗”云云,亦未标明作者。两首诗孱入温庭筠诗集源出于宋钱易《南部新书》。其文云:“李朱崖,武宗朝为相,势倾朝野,及得罪遣责,人为作诗云:‘蒿棘深春卫国门,九年于此盗乾坤;两行密疏倾天下,一夜阴谋达至尊。肉视同僚忘匕箸,气吞同例削寒温;当时谁是承恩者,肯有余波达鬼村。’又一首云:‘气势凌云威触天,权倾诸夏力排山。三年骥尾有人附,一得龙髯无路攀。画阁不开梁燕去,朱门摆扫象鸦还。千岩万壑应惆怅,流水斜阳出武关。’此温飞卿诗也。”清顾嗣立《温飞卿诗集签注》曰:“此二首诗语涉讥刺,  相似文献   

17.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8.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吕蒙才略的进展来源于读书,而吕蒙从不好读书到好读书,则来源于孙权劝学。这件事,《资治通鉴》里记叙得比较简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的这番劝学辞,讲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又给对方指出了读书的方向和方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孙权劝学联想到现在中小学的有些领导人和教师,颇有感触:这些人也似乎苦于“多务”,一  相似文献   

20.
诗六义辨说     
“六义”的名称最先见于东汉卫宏所写的《毛诗序》,他在序中谈过《诗经》的功加之后,接着就论述《诗经》的体制和表现方法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毛诗序》之前,《周礼·春官·大师》已有“大师教六诗”的记载,其中“六诗”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与“六义”全同。由于同一赋、比、兴、风、雅、颂,《毛诗序》称六义,《周礼》称“六诗”,于是后人对“六义”或“六诗”就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各家的解释虽不同,就其大略而论,基本上只有“六诗皆体”和“三体三用”两说。兹依次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