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学背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流动的音响,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如何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呢?我们开展了一次题为《春来了》的探讨课,力求创设丰富的情景,以听觉为先导,让学生在听中学、听中思、听中做、听中创,充分感受听觉艺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聆听是唱歌教学的必经环节和必要手段,运用多方法、多层次地聆听实践活动来品味歌曲,听其声知其因,听有所思,听有所悟。将聆听活动贯穿于唱歌教学之中,以聆听为起点,以聆听为主线,关注聆听的过程与方法,"以听养唱",让学生在听觉感官的刺激下,循序渐进、轻松愉悦地学会演唱歌曲。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一系列乐音音群的有机结合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耳朵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唤起视觉的联系和想象的表现,也就是说形象地促进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共鸣与交流,它以独特乐曲音响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使人们得到赏心怡神的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美的音乐总是能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打动人们的新,在不断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江泓 《教师》2014,(35):92-93
音乐是由各种乐器所谱写出的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人的感官艺术,因此需要借助音乐的传播来构建出意境与情感,人们通过音乐旋律、力度、节奏来展开想象,因此需要借助"听"。通过多媒体视觉直面生动地反映出具体且直观的形象,便于人们能在此氛围中清晰直观地了解音乐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多媒体的构建可以以此具体形象为依据,协助学生收集信息,依靠多媒体赋予音乐教学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与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有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良好的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绘画属于视觉艺术,二者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不同感官。它们同时具有表达一定情感,使审美主体在精神得到愉悦,在理性上得到满足功能。所以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艺术。但是,由于二者在物质材料及材料的构成方法上的差异,导致其反应物质世界的方式不同,各有其特点,但也各有局限。下面笔者将试图分析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在审美特征上的差别,企图通过这一差别,最终能清楚、深刻地认识音乐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鲁静 《儿童音乐》2013,(2):68-70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达到些什么目标呢?第一,音乐欣赏——在聆听中关注什么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大致有三个层次,依次为感官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过去,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主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引导学生从感官上产生愉悦(悦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旋律,振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愉悦,激发想象,产生情感,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懂得审美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它贯穿、融汇在音乐教学中,方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与儿童智力开发杨士菊,韩再恩音乐能够开发人的智力,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首先,音乐能训练人的听觉系统。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音乐感的培养、技法的提高均离不开听觉的训练。听觉属高级感觉器官,比其它感官分化早。抓紧儿童生理发...  相似文献   

11.
沈燕 《华章》2012,(23)
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听觉培养对音乐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分析了音乐艺术掌握世界的四个基本要素.并结合笔者音乐教育理念的实施,得出只有充分调动我们的听觉感官,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使用科学有效地训练方法,才能不断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听觉享受,还可以给予现实世界的人们鼓励和灵感。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音乐入门的引导,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最初平台。当前,新课程改革对于各门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也在不断思考着自己的新出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发现音乐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的“星”何在兰州师专郭芸做为艺术范畴之一的音乐艺术,它与大千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都同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乐音之美,曾产生出多么奇妙的和谐与辉煌的音响,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使人的听觉感官得到美的爱抚、美的慰藉。我们说,美...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关联听觉的教学,而有深度的音乐体验可以在听觉的基础上,引发关于视觉、动觉、直觉、嗅觉等联觉的融合性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听觉开始,引申视觉,强调联觉,重点探究音乐视觉中的形和神,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融体验于音乐学习中,挖掘与体验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使学生能突破歌唱教学的唱唱跳跳模式,高层次、立体化地体验音乐并浸润其中,获得思想启发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5.
音乐欣赏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作用于人的感官——听觉,使人产生激愤、忧伤、和谐、愉悦等多种情绪。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对音乐形象的审美过程。它能陶冶幼儿情操,开启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喜欢音乐是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需要太多经验,尤其是教师对音乐的选择、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都存在疑惑。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就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音乐的氛围当中。最早的音乐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与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有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良好的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  相似文献   

18.
周麟 《儿童音乐》2016,(3):68-71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激发和培养其对音乐的听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音乐的美丽,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让孩子热爱音乐并深化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教师要用对音乐的理解来产生自身的情感与感悟,并积极地引导孩子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美的快乐,形成以美动人,以美树人.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旋律,振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愉悦,激发想象,产生情感,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懂得审美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它贯穿、融汇在音乐教学中,方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音乐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就目前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