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瞎子阿炳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从五十年代起就作为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播音结束时的「终了曲」播放至今。每当夜深时分,悠悠琴音,伴随着皎皎皓月,袅绕在锡城上空,此情此景,可以入诗、可以作画。当年有不少「老无锡」,每天必定等到电台播音终了听一曲《二泉映月》方过瘾就寝。无锡人对此曲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严肃音乐”之我见——论音乐欣赏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音乐欣赏应注重情感愉悦、淡化文字描绘注重联想意图、应注重感知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这三个方面为内容,对于音乐欣赏中的一些称谓、欣赏方法展开阐述,从中力求探究更为全面地音乐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3.
曾麒霖 《文教资料》2012,(18):20-24
郁达夫在小说经常用"月"的意象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等,"月"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塑造、异国文化与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等,使郁达夫在小说的构建中对"月"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4.
蛰伏八年,麦家携长篇小说《人生海海》回归大众视野,小说摹写了英雄上校与普通少年“我”的命运浮沉与精神向度。浙江山村承载并演绎着人物的传奇故事,也蔓延着危难与悲剧,展现了人物的存在之困和精神之殇;诱发悲剧的缘由是人性暗面滋生人言可畏、“他人即地狱”以及深刻的负疚感;小说不限于探寻“病因”,同时也为其寻获疗救的“药方”:设置救赎机制,建构人物“心灵乌托邦”。小说暗含了绝望与希望的辩证关系,并探索绝望之后的希望,传递着“文学是人学”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二泉映月》是二十世纪闻名中外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一部传世之作,它用优美而深沉的旋律,以富有江南风味的音乐特色,描绘了作者在苦难中憧憬光明的坎坷人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二泉映月》。回顾课堂,现整理如下:教师播放《二泉映月》选段,学生欣赏。师:这首曲子很长,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从中,你听出了什么?生答:凄惨、悲伤、平和、愤恨、控诉等。师:是啊,温柔、凄苦、愤恨、宁静、不安……种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课文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这首曲子,能找出来吗?生:第五自然段。师: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师:琴由心生,这琴声的变化,其实就是阿炳内心情怀的变化。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能读懂阿炳的内心吗?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二泉映月》丰富的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改的天地里又迎来一股新风“简单教语文”,还沉醉在“多途径结合教学”中的教者们又一次陷入“整改”的境地。我们不知道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但我们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承载体,正因为有了它,人才会触景生情、才会睹物思人、才会享受内在的精神旅途,缺少了它,人的生命只属于物质,没有灵魂的空间。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来看,许多人都把语文看作是人的生活的附属物:认为语文纯粹是因为生活需要才存在,使得语文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生命状态,是一种“惟利是图”的机械操作。但走进特级教师王菘舟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月一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热衷吟咏描绘的对象,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月之愁》、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世界名画《月夜名画》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通过观察与想象,借"月"抒怀,表达思想。也有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直接描绘月光与月色,比如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对满月的描述,足见月之魅力。本文通过对三首著名的中外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月光曲》、《二泉映月》的比较分析,从无国界的音乐语言表达之中体会音乐风格、人文思想与精神内涵,进一步阐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与音乐价值观的树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阅读任何文章,目的总在于了解它的主旨:或者是记了何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是阐述了什么观点、说明了什么事理,等等。然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接触的,首先是构成文章的语言材料——词和句子。离开具体丰富的语言材料,文章的主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谓读书要“咬文嚼字”,指的就是在理解词句,尤其是文章关键性的词句上所花的揣摩、体味的  相似文献   

11.
<正>现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的主旨,一般认为核心是忧,所忧为三事:第一人生短暂,第二人才难得,第三大业未成。这种基于全诗整体意蕴的归纳是正确的。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诗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月,大家的理解很是不同,进而导致对这四句诗有不同解读。月的确切含义、这四句诗的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冉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3):120-123
《颜氏家训》中共有语气词"也"字457个,约占全文总字数的千分之二。其中,用在单句或复句末的"也"字有335个,占总数的73%;用在句中成分或偏正复句的从句之后的"也"字为122个,约占总数的27%。其主要作用是表达陈述、感叹和疑问等多种语气,有的兼及提起下文的作用。相对于上古时期,此时的"也"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课堂上不循常规,学生个体之间无规无矩,在这种无规无矩的状态中,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创新的火花被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不拘一格,改变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可以说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相似文献   

15.
王乾荣  王荣 《当代电大》2006,(10):52-52
以前,普通中国人在《辞海》或教科书上,见识过孔子的尊容——头发用一条打结的带子束起来,胸前细密美髯飘拂,笑颜微展,慈眉菩目,身着宽袍大褂,是很优雅的一个老头儿,不同版本书上的孔子像或略有出入,但大致如此。这是不是孔子的标准像呢?不知道,好像没有人说是,也没有人说不是;但大家都认定,那就是孔子。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的最高标准.纵观整部《论语》,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其内涵表现为在孝悌的基础上泛爱他人,具体来说体现在刚强、果断、诚实、聪慧、忠诚等一些优良品质.然而仁却要复归到礼上,礼以仁为基础,礼为仁的外在表现,仁礼合一,构成了孔子心目中完美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诗经》中“斯”进行穷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用法的不同逐条归类,并试图解释各用法之间的发展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2.对比分析不同形式的《二泉映月》,加深对音乐内涵的体验,拓宽音乐视野。3.从演奏形式、主题旋律等方面去感受与分析,培养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教学内容:《二泉映月》欣赏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佳作。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作为我国占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其描写音乐的手法堪称一绝。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自然景物“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赏析本文时,我们不妨来寻找…下诗人笔F的“江”和“月”。  相似文献   

20.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选材精当,内容紧扣文题。用阿炳十多年间两次在中秋夜去二泉的故事,贯穿并概括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叙述不枝不蔓,有详有略。对于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