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阿炳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的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二泉映月》这首作品的创作。从中得出《二泉映月》那跌宕起伏的旋律不仅是阿炳人性一种折射和体现,同时又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折射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始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阿炳通过他的这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二胡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将根据《二泉映月》对阿炳、二胡进行讲述,结合《二泉映月》来用心聆听并揣摩阿炳与其二胡的独特而精湛技术。  相似文献   

4.
无锡有一处名胜——“天下第二泉”,是阿炳常去卖艺的地方,尤其是月光下二泉一带神话般的景色,使他难以忘怀,中年尽管双目失明,但还是常去泉边拉二胡,用琴声向人们倾诉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和坎坷不幸的遭遇。据无锡老百姓回忆,当时阿炳曾称这首乐曲为“依心曲”,曲长并无定数,变奏扩展随心而度。夜深人静,他演奏得更加动人。经过多年的演奏锤炼,此曲终于在1950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理论家杨荫浏先生为他录音时定稿,并定名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一首诉述阿炳一生的悲怆曲……  相似文献   

5.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没有取名,阿炳称其为"依心曲",意为"随心所欲奏出来的",后来杨荫浏先生为其录音时,经过商定正式命名为《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6.
《二泉映月》写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课文开头写道——一个中秋夜.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边.师父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以后的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犟的呐喊……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把心中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相似文献   

7.
一、发现一道风景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吧?生:(齐答)是。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生1:(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这是一…  相似文献   

8.
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是一首独创的音乐作品,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唯美的艺术品味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三个方面展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无锡有一处名胜--“天下第二泉“,是阿炳常去卖艺的地方,尤其是月光下二泉一带神话般的景色,使他难以忘怀,中年尽管双目失明,但还是常去泉边拉二胡,用琴声向人们倾诉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和坎坷不幸的遭遇.据无锡老百姓回忆,当时阿炳曾称这首乐曲为“依心曲“,曲长并无定数,变奏扩展随心而度.夜深入静.他演奏得更加动人.经过多年的演奏锤炼,此曲终于在1950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理论家杨荫浏先生为他录音时定稿,并定名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一首诉述阿炳一生的悲怆曲…………  相似文献   

10.
操作策略:把握学科特质,择取相宜路径案例1.这是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泉映月》,本课前后6次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师:阿炳又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相似文献   

11.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2.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阿炳)的作品。这首乐曲已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多年来,历经各家揣摩研究,提炼润色,在音乐舞台、广播电视或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处风景,“二泉映月”景色美;作为一支乐曲,《二泉映月》旋律美;作为一篇文章,《二泉映月》语言美。而这一切美,都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因此,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近阿炳苦难的一生,走进阿炳不屈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旋律未启已传声作为一处风景,“二泉映月”景色美;作为一支乐曲,《二泉映月》旋律美;作为一篇文章,《二泉映月》语言美。而这一切美,都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因此,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近阿炳苦难的一生,走进阿炳不屈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巴哈用脑作曲;贝多芬用“心”作曲;莫扎特作曲什么也不用,而是自然流露。作为盲艺人的阿炳,作为民间音乐家的阿炳,作为不朽的《二泉映月》的作者的阿炳何以创作出这首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曲呢?阿炳作曲是自然流露,是奔涌而出。其乐自从内心流淌而出,依心而为,依心而奏,依心而来,汩汩流淌。在阿炳的音乐天地中,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意与人和、人与天地万物和。在  相似文献   

16.
(导课。师启发生大声发言。板书:二泉映月) 师:请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再响亮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在执教《二泉映月》时,李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阿炳悲惨生活的心境,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手执二胡,沿街乞讨,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冷眼;晚上则露宿街头。在画面播放的过程中,始终萦绕着那段凄凉悲惨的音乐,学生们目睹这样的画面,有的眼圈通红,有的小声啜泣,整个教室充斥着悲伤的气氛。画面看完后,李老师说:“看完了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落到这样的地步,真让人痛心。”“社会对他如此不公!竞让他流落街头。”“老师,看了画面我都流泪几次了,我被阿炳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如果阿炳还在的话,我愿意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捐给他。”“看了画面我已理解了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让人伤感的《二泉映月》,这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一、欣赏导入(播放阿炳演奏《二泉映月》)1、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相似文献   

19.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酋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卫凌 《运城学院学报》2003,21(3):106-107
《音乐周报》前不久在“往事一段”栏目中刊载范东忠先生的“阿炳和《二泉映月》”一文 ,文中多处失实 ,应于澄清 ,现将其摘录于后以便与作者商榷。一、范文说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听到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这首乐曲时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并激动地说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 ,象这样的乐曲 ,应当跪下来听 !’”这段话有两个问题 :一是把演奏家的名字张冠李戴 ,二是引用小泽征尔的原话不确。小泽征尔 1977年曾听过闵惠芬先生的二胡演奏 ,但曲目不是《二泉映月》而是《江河水》。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我国二胡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