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翻译可使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然而在翻译过程中除可译性外,还存在不可译性或可译性障碍问题,使得目标语很难再现原语的意义、功能、风格等。通过对诸多可译性障碍的分析,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翻译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无等值物词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一些反映西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词在汉语中几乎无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是否无等值物词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 ?本文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 ,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三方面论述了无等值物词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从文化差异的角度举例说明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角度分析了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不同性,介绍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提出译文要达到原文在原文化中的效果,大量的注释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文化的可译度,即可译文化、部分可译文化和不可译文化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国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等值,因此翻译等值只能是近似的等值。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首先应该达到文化语义层次的翻译等值.然后才是文化语言形式层次的等值。  相似文献   

6.
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向来为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语言中确实存在有不可译者,尤其是在原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诸如字谜、双关、歇后语、回文等。但是不可译是可以经过变通而转化为可译的.此时不可译者,彼时或许可译。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化的可译性,半可译性,不可译性三个方面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原则看中西文化是否可译。指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跨文化翻译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法,传递文化内涵意义.同时必须以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8.
杨岚 《考试周刊》2009,(51):33-33
本文从双语差异出发,指出双语间转换确实存在内涵、形式、文化、风格等方面的障碍,并对这些障碍进行了描述和解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在体验观的框架下,语言的可译性。不同语言的概念表达中包含了不同的体验,体验的同质性就决定了语言的可译性;体验的异质性限制了语言的可译性,使得可译性具有限度。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伦理道德四个角度,论述了通过寻找"体验等值体"可以减小可译性限度,使原文和译文尽量拥有体验的同质性,进而让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1.
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辩证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奈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功能对等进行质疑的基础上,认为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本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译者应根据不同文本和翻译目的在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之间做出裁定,采取相应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符号由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和符号解释者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符号学的三个意义: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着语言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通过比较同一符号在原文和译文中的意义,可以用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阐释不可译性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不可译性的原因。由此可知翻译中形式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功能对等就是翻译中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3.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是奈达提出的翻译中的两种基本导向。这两种导向,尤其是动态对等打破了传统的字字翻译,并且为评判翻译水平的高低提供了一种新的标准。在对《哈利波特》的翻译中,这两种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使中译本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中取得了一定成功。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意、形和音完美结合的艺术整体。通过分析诗歌中语言形式和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强调在古诗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形式对等"绝不是对原诗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中的"读者"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文学作品的读者至少可以分为以研究借鉴为阅读目的的学者型和以愉悦为目的的普通型两大群体。满足这两类读者群需求的译诗在形意的传递上必然各有侧重。作为检验译诗质量的形式对等标准可能适用于侧重于形似的译诗,但不一定适合用来检验注重欣赏价值的译诗。  相似文献   

16.
言语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实际使用的句子总是有语境的、相同的语法形式 ,在不同语境中体现不同的功能。动词能重叠使用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色 ,集构句功能、表意功能于一体。文章试图在分析重叠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动词重叠的翻译不可停留在词汇层级上 ,而应以语篇为翻译单位 ,以意义与功能等值为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7.
针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问题,文章在对《墓园挽歌》两篇译文的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英语格律诗的过程中,译者只有采用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通过移植原诗的格律,使译文尽可能地达到形式对等,才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对等。  相似文献   

18.
动态对等原则以“等效原则”为基础,其标准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程度大体上要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一样;其追求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原语的信息。动态对等原则的体现并非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多维的。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角度,解读了动态对等原则,以求对该原则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极限的“ε—δ”定义的缺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动态”的极限定义,并证明了这两个定义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作为一种能够在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中起转换作用的实践活动,既受到语言结构本身的影响,也受到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的制约。语言和文化中的不可译因素造成了源语言和目标语不能达到完全的对等,这是翻译实践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