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体现在通过对高职教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认知,在高职教育的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通过对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文化的认知,在遵循教育规律上高度自觉;通过对高职教育文化发展趋向的认知,在担当文化使命上高度自觉。高职教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育高职教育特色文化,注重文化服务社会,提升文化影响力,从而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了外语教育应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坚持"和而不同"的教育发展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和平等的语言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信息技术文化对教育文化的影响为研究起点,通过对教育文化发展机制的内在分析,结合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深入研究促进信息社会教育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育观念、物质条件及民族文化特点对我国教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提出了把信息技术文化对教育的文化迫力有效地转化为教育文化自觉发展的动力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依据上述问题提出促进教育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文化维度的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文化的建构主要包括“课程即文化”“课程的文化”两个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文化建构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劳动课程筑基:提供劳动课程运作的环境支持;为劳动课程铸魂:增强劳动文化在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为学生参与注“情”:塑造学生内在的文化品格。课程文化的建构需要在课程理念上形成关于劳动文化的主体自觉,促进“文以化人”;课程内容上注重劳动文化的选择,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课程实施上强调身心一体,保障育人价值的深度实现;课程评价上坚持过程取向,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文化研究热潮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我国高职院校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是其发展的现实背景。从纵向上梳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简单发展脉络;从横向上归纳评述了我国高职教育文化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面的已有成果。基于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展望了未来这一研究领域在研究广度、深度及角度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所谓教育文化软实力就是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从内容上看,一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核心力源于教育文化、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理念;运行保障力来自于教育组织、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等;拓展深化力包括教育政治、教育经济和教育外交等实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部效应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7.
略论数学教育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教育在本质上深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提出了与数学教育过程密切相关的四种文化形态,数学文化、考试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对这几种文化形态的论述中,探寻这些文化对数学教育运作机制的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决  相似文献   

9.
外语教育,归根到底是文化的教育。我国外语教育既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又要传播本土优良文化,需要有基于主体自觉的文化尺度。构建外语教育文化尺度的思路要清晰,主要体现为:在价值上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方向,在方法上自觉践行文化评价尺度,在扮演文化身份中实现主体意识自觉、价值反思自觉、视野拓展自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力资源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是我国近年来在人才战略上作出的重大调整,并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教育文化,文化启蒙仍然是我国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文化启蒙的基本维度包括: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确立人本观念,改变对分数的迷恋与对个性的漠视;崇尚科学与民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为出发点,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特点浅谈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字、非言语行为几个层面上渗透的文化,得出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对比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把握教材;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主次关系;持客观的文化态度以及优化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性格与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性格具有观念上的互通性、精神上的交融性和使命上的耦合性。其文化缺陷表现为“层次文化与类别文化的冲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术理文化与学理文化的冲突”、“中聚文化与边延文化的冲突”、“校本文化与人本文化的冲突”。其文化张力表现为:定位观由“教育层次”向“教育类型”扩张;目标观由“技术工具”向“技术人文”扩张;教学观由“工学分离”向“工学结合”扩张;人才观由“意识主导”向“逻辑主导”扩张;生存观由“内涵发展”向“内质发展”扩张。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史在其本质上是一部文化发展史。农业文明所赖以依存的传统农业文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新农村建设要求对传统的农业文化进行革新。教育具有传播、改革和创新文化的功能,应该切实发挥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当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教育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要在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上,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去改造、发展和创新教育,使中国教育适应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比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文化影响到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则对文化有传播、选择、改造的作用。教育现象总是发生在某种文化之中。因此,教育的文化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教育的文化研究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  相似文献   

16.
一、文化主义方法 1.文化主义方法的提出 1967年鲍迪尤(Bourdien,P.)和帕塞伦(Passeron,J.C.)首次提到了对教育问题进行“文化主义研究”后,霍尔斯正式提出了比较研究的文化主义方法。根据文化主义方法,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从它生存的文化环境衍生出来,霍尔斯在汉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专家会议上提出的《文化主义方法论》一文认为,正如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常常先于理论一样,文化主义方法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耿淑玲 《化学教学》2021,(2):3-6,25
20世纪后半叶起,由于科学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出现了"文化转向"。转向后的科学哲学对化学教育有如下启示:在观念层面上,将化学(科学)看作一种文化过程,化学教育是传承化学科学文化的过程;在实践层面上,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文化素养,课程内容选择上开始重视化学科学的文化价值,在课程实施中展现变化之学的魅力,课程评价上着眼于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文化经典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与加强文化经典教育有利于防止高职教育过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对增强文化经典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要真正使文化经典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课堂,还需要院校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完善其他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使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育作为文化形成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应负有文化责任而备受关注。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大,我国的社会生产还不发达,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使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失范问题。我国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然的文化责任主要有:1.当代教育首要的文化责任就是引领社会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文化;2.发扬国民教育的培养功能,养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3.从知识取向向人文关怀和科学文化取向转型,培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建设人才;4.进行文化教育,形成体现和谐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本性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