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今天与明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时,新华社新闻大厦拔地而起,这是北京内城的最高建筑。登上这28层的高楼,北京金秋十月的景色尽收眼底,褐色玻璃镶嵌成的金字塔形的大厦顶端,通讯天线矗立蓝天。这里把中国和世界联系了起来。世界各地的新闻在这里汇集,中国的声音从这里传出。新闻大厦内,由新华社技术局自行设计的通讯工程总成由五大系统和三大网络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F0004-F0004
2006年8月,中广协会学刊编辑部、交宣委在广西召开“广西交通台开播两周年业务研讨会”。广西交通台2004年10月10日正式开播,两年来,通过打造交通特色品牌节目、系列宣传活动,不断地影响听众和团结听众,成为广西上空收听率和占有率领先的电台。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前,党中央在革命圣地延安决定设立新华社英文广播部.1944年9月1日,新华社正式对外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稿.六十年来,从延安清凉山的窑洞到北京现代化的大厦,从三四名工作人员到上千人的采编队伍,从一台旧式发射机到高科技通讯设备,新华社对外新闻宣传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张报纸应有自己的特色,全国性大报如此,地方报纸、专业报纸亦然。强调特色,与采用新华社电讯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怎样巧妙处理新华社通稿。3月15日,新华社从莫斯科发出一条电讯,称苏  相似文献   

5.
1944年9月,一个新的无线电讯号出现在美国的西海岸. 当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开始转入对德、意、日轴心国的反攻,美国政府在旧金山有一批专业人员,收听世界各地无线电传播讯号.他们捕捉到这个新的电波讯号并记录下来,每天摘取最重要的内容编辑成册,分发给华盛顿的400名高层官员.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成立二十周年展览会,布置在总社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还在会场门外,就可以望到入口处正中盆花环绕着的毛主席石膏像。进入会场,石膏像背后是丝绒屏风,屏风上挂着1956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新华社国内分社会议全体代表的照片。沿屏风安放的一排玻璃櫃里,陈列着党中央有关  相似文献   

7.
朱承修同志是一位喜欢多做事而言语不多的人,作为编辑,他用手中笔与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打交道,同记者进行互相取长补短的愉快交流.在他的办公室里,老朱接受了我的来访.穿着一身蓝灰色西服的老朱给我留下十分朴实的第一印象,因为那西服的款式和颜色都太不时髦了.话题是从首届韬奋新闻奖说起的,老朱谈起获奖表现得很谦虚,连声说:“我没做什么,没什么.”专门为表彰编辑、通联人员而设立的韬奋新闻奖给这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购上了耀眼的光环.而其实,早在1985年第一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评选中,老朱就已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谱写了社会大变革的新历史。这部历史不仅在中国五千年的里程上是灿烂辉煌的,在世界发展的轨迹上也是光彩夺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中华民族的智慧有机结合的奇迹。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既是献给共和国50华诞的贺礼,也是这50年历史的忠实记录和生动见证。  相似文献   

9.
1986年末,广东电台在多年主持人和大板块节目实践的基础上,异军突起,推出了珠江经济台,由此揭开了“系列台”构想的序幕。 1989年末,广东新闻台开播,这是广东电台系列台构想的第二个“重点工程”。这个“工程”,其难度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报道中,新华社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科学的方法,探索报道的程序化管理。为此,新华社专门印制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报道手册》(以下简称《报道手册》)。这种“手册式”的管理方法,使采、编、审、发各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序安排,是新华社对采编业务过程进行动态科学管理所作的一次尝试,是新华社为履行国家通讯社基本职能而  相似文献   

11.
金秋的北京,宣武门路口,一幢以贵妃红大理石裙楼作“基座”、乳白色衬墙和茶色玻璃幕相间的锥顶塔式高楼显得格外壮观,这就是新华社新闻大厦。它好像一枚即将点火腾空的火箭,象征着新华社正走向世界;又好似一支以蓝天当纸的巨毫,记载着历史的风云,更似一座丰碑,镌刻着新华社60年来走过的足迹……瑞金古庙起家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2.
1931年11月7日,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受命发布这一惊天消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这一天,就成了新华社的起点.从缴获的一部半电台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乡僻壤到都市大邑………新华社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患难与共,风雨同行.在作为党和国家耳目喉舌,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讴歌和颂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业绩的同时,也成就和壮大了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发现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退居其次,人称本世纪末国际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 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的张继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从1982年他干记者始便与科技报道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走南沙、闯南极,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写下三部著作。随着1998年10月雅鲁藏布大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他与其他三位科学家的名字被永远载人史册。 怀着对同业者的敬意与好奇心,我走访了张继民。 站在张继民面前,我觉得他与《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封面照片上的形象悬殊:脸上被高原日晒风吹镀上的黝黑已经褪去,鼻梁上多了副眼镜,略显文质彬彬;伴随瘦削的脸部轮廓和全身浮肿的消退,也带走了一位探险家的粗犷气质,这便是文人张继民。  相似文献   

14.
夕阳染红燕山群峰,和风掠过校园。我与多年从事科技报道的顾迈南老师漫步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甬道上。中等个头,体型微胖的顾迈南两鬓灰白,衣着朴素,和蔼可亲。得知我从河南来,她风趣地说:“我这只笨鸟起飞时曾在豫北新乡栖息过。”1963年春季,走上新华社记者岗位只有半年时间的顾迈南,目光投向豫北平原,采访土壤学家王守纯。她住在农民家里,吃的是高粱面窝窝头,喝的是苦涩的碱水。采访持续了近一个月,她写出了一篇介绍当地群众治碱经验的消息,和长约6000字的通讯《盐碱地上好庄稼》。《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登出这条消息,同时在一版下方用半版篇幅刊登了这篇通讯。虽然初出茅庐,顾迈南已领悟到科学家的甘苦和奉献,她愿竭尽全力为科学家唱赞歌,为科技腾飞摇旗呐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谈起“文革”那场浩劫,顾迈南喟然长叹:“那时,科学园地万木萧  相似文献   

15.
今年11月2日是沈阳解放50周年.光阴似箭,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是,沈阳解放前的一些往事,我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6.
我这篇文章,着重谈历史,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要从“九·一八”事变说起,使广大青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指出的是,那时的学生救亡运动都是旗帜鲜明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卖国贼和汉奸,这非常值得现代青年学习。那时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首要一条就是爱国,现在也仍然应该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从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中,知道了编剧之一顾迈南的名字,又在北京晚报连载了七十多天传记《华罗庚》中,加深了对作者顾迈南这个名字的印象。听人说,她应上海和河北两家出版社之约,用业余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当代科学家奋斗之路》和《华罗庆传》两本书,一种钦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萌发了访问她的强烈愿望。初识“迈男”去年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在新华总社办公楼里找到了她。她中等身材,操一口普通话,言谈之中显露出山东人的豪爽、耿直。在静静的办公室内,只有她一个人在伏案疾书,神情专注。当她知道我是专程专来访她时,连连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你还是  相似文献   

18.
中顾委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身着银灰色中山装,宽阔的前额上布满了皱纹,清癯而精神。他的背后,是一排色彩各异、琳琅满目的书柜;面前的办公桌上,摊开一份掀过几页的材料,放着刚刚送达的《海湾战争快讯》。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他平缓的话语,似甘冽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史”之名能否成立,专家正在讨论。听说有人认为,“当代”和“史”根本不相容,历史总是写过去的事情。有人反对这个看法,请出老祖宗《春秋》、《国语》、《国策》,乃至《史记》里的《今上本纪》,来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新闻界,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郭玲春的大名。这位新华社的女记者,以她奇巧的构思、清新的文字和深邃的主题为读者奉献了一篇又一篇令人赞不绝口的“会议消息”。她的《金山追悼会》一文荣登全国好新闻光荣榜,并以此奠定了她在当代中国新闻界的地位,成为一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为社会所承认的优秀记者。然而,当我们到她那十几平方的小屋去拜访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这位年过半百的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和刚刚当选为全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名记者郭玲春联系在一起。尽管在未见到她之前,我们也未必清楚做为名记者的郭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