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从科学对普遍性、规律性知识的追求这种意义上延伸、发展、提炼出来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是否需要科学精神,与人们对道德存在的认识密切相关。当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与道德准则时,实际就肯定了道德研究中的科学精神。道德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失落意味着道德将会走向虚无,其结果是整个人类精神大厦的倾覆。从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道德具有抽象、一般、绝对和永恒的特点,而且个体道德内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需要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美国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起着奠基性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下面拟详细分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一、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并通过知识学习促进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知识提高与认知水平提高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与知识水平提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社会极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理论。它创造了简易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澄清法,强调个人在价值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上,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中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这一教育理论,对于帮助处在网络道德困惑中的大学生摆脱网络道德失范的阴影,重构网络道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教育的历史观 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柯尔伯格(Kohlberg·L)认为:“既然道德教育每天都在进行,因此,关于在学校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的道德教育价值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空的限制。事实上,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历史上并未一直为人们所认同,可以说,直到存在主义哲学和批判教育学的成熟,才真正为当代揭示并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四个误区。即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给学生传授道德,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效果;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摆设,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起真实的道德冲突,导致道德教育理论上唱高调,道德行为上走低调或实际中的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等现象;过多地强调道德是国家、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制约,忽视道德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强制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灵魂、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但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却忽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让学生体悟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这与道德的真义是不符的。然而,人文精神却能帮助当今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昕 《华章》2007,(4):49-49
知、情、意、行式的道德教育过程结构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起点,但却忽视了道德认识产生的根源,于是很难对症下药,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要想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期望的有力饯行者、受教育对象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者,必须完善其现有的过程结构,找到道德教育真正的起点,这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笼统地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可分为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育两条途径,二者可分别对应于传统道德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因此,人们常常把直接道德教育等同于权威主义与灌输,对直接道德教学持排斥态度,并把道德教育的许多失误归之于直接道德教学,片面强调间接道德教育,这必定会影响德育课程的实施,削弱德育的实效。因此,本文主要对直接道德教学的内涵、现实性及其限度进行审视,以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直接道德教学,发挥其德育的功效。一、直接道德教学的含义提倡直接道德教学是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他把直接道德教学界定为“向学生直…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内在规定。当前德育成效低微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而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主体的内在需要和道德体验,使本应充满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的道德教育,逐渐走向了纯道德理性的空洞说教。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把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重在道德实践上来。  相似文献   

10.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因素--道德需要,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道德培养 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孔婷 《华章》2012,(11)
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培养中学生道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越 《教育评论》2007,(4):133-135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的涂尔干,他所提出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见证。”①当时,法国正处于一个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时期。涂尔干面对社会失范问题的增多,提出为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建立健康的道德体系,树立道德权威,在公立学校中以科学精神建立唯理的道德教育,实施世俗化道德。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托马斯.里考纳是在考察美国社会中青少年种种道德失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所不同的是,里考纳面对的是工业化程度高的美国,在多元价值观、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道德建设成效不彰显,道德教育的绩效出现实质性低迷,这是不争的事实。针对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强调道德知识灌输,忽视道德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实,学界有人提出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鲁洁教授主张:道德教育只能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质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道德品质教育(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是美国中小学传统的道德教育形式,这一德育形式曾在美国早期非常流行,是当时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后来随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以及价值澄清理论的出现和盛行,品质教育一度被人忽视,而居于次要地位。进入90年代,品质教育再度引起重视,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迅速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
传统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生活性,因此失去了吸引力。生活叙事通过师生对蕴含道德价值或道德冲突的生活事件的朴素表达,展示真实的道德情境和体验,反映具体的道德精神状态。其运用于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道德教育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由僵化走向鲜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逐渐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时候,人们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学校的道德教育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有四:第一,道德教育机械重复、枯燥说教,忽视道德体验。第二,学校行政机构通常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严,而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宽,形成了极不对等的道德诉求现象。第三,很多教师常常把学校道德教育窄化为班级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第四,不少教师将学校道德教育看成是课堂内的事,忽视整个校园环境的道德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概念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思想。本意是“共同显现”,也被称为“模式”、“范型”、“范例”等。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教育方式。我们把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共同性特征的表现方式称之为“道德教育范式”。 从总体特征看,道德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凸显“道德知识”的价值和地位为特征的“知识性道德教育范式”、以凸显“道德行为”的价值和地位为特征的“行为性道德教育范式”和以凸显“道德推理能力”的价值和地位为特征的“能力性道德教育范式”等。这些道德教育范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8.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即指如何使青少年学会道德价值和行为。从美国历史上看,人们(Dewey,1933;Hamm,1977;Minuchin&Shapiro,1983)一直认为道德价值的教育不仅需要由父母来做,而且还需要有教师来进行。然而,关于道德教育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是:道德教育在学校系统中应占多大比重?应该教导什么样的价值?如何教育效果最好?应该由谁来决定做些什么内容? 尽管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彼此能取得共同的一点是: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背景。老师树立了公平和正直、关心他人的榜样,同时他们的行为也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