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御览诗>是唐人选唐诗中唯一由皇帝钦命编纂而成的一个诗歌选本.因其选录的诗人多不为后世所知,故不为后世所重视且多遭讥评,但将<御览诗>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且与选家的审美标准相结合进行考察,其个中缘由均能得到解释,可以说令狐楚<御览诗>的诗人选录,较为公正客观的反映出元和诗坛原貌,从而为了解元和诗坛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正是<御览诗>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韩囡 《语文知识》2012,(1):70-72
《太平御览》引《诗》共计1331条。分析其引《诗》的体例、来源、价值及缺陷,可从微观上了解《太平御览》的编纂情况。  相似文献   

3.
<御览诗>为现存少数唐人选集的一种.编选者令狐楚在中晚唐之交的政坛、文坛上均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其奉诏纂进的<御览诗>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特殊地位和价值.从对诗歌体裁的选择、对诗人的选择和对诗歌的选择三方面入手,可以看到:<御览诗>虽多取大历、贞元诗人作品,倡导的却不是声浮气薄的大历风气,从其对气格和风情的追求上都体现出元和诗坛的风尚.<御览诗>可作为一个特殊的出发点来考察元和诗风走向.  相似文献   

4.
朱子的治《诗》理念可以从治《诗》宗旨、立场和原则三个方面来观照。朱子的治《诗》宗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熔铸新篇;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持经学立场,但又兼顾文学立场,以经学立场凌驾于文学立场之上。朱子的治《诗》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由训诂求义理,二者兼顾;三、简洁;四、多闻阙疑。  相似文献   

5.
《太平御览》征引《释名》六百三十余条,其中75%的条目不同于现存最古的《释名》版本翻宋本。这些引不仅可正翻宋本之误、可补翻宋本之脱、可删翻宋本之衍,而且《太平御览》给征引条目所加的注解和反切注音等也有助于《释名》的校勘。  相似文献   

6.
类书《太平御览》何时成书,历来说法不一,聂崇岐先生提出了上于太平兴国七年说,并列举了三大证据,但考诸有关文献,便知其三大证据均不足为据,本文认为《太平御览》应是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之友》2010,(7):30-3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岁寒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形写神,是具有其丰富的精神寄托的。四君子的品相,往往是文人们崇尚的优雅、高洁的人格精神写照。而在梅、兰、竹、菊四君中,竹的取用实可谓大俗大雅,既可登堂入室,成为文人墨客吟咏泼墨的胸中之竹与笔下之竹,  相似文献   

9.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10.
《文苑英华》选诗以教化为目的,其选录的庾信诗歌明显的特点是以唱和形式为主,艳诗入选,而咏怀类不录。这种选诗后面透露出北宋初期倡导"颂"主题、"忠"观念以及追求恬然安逸心态的诗教意识,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北宋王朝的太平气象,体现出宋初诗教对诗"美刺"功能中"美"的注重。  相似文献   

11.
《御定历代题画诗》匡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清朝陈邦彦等人奉敕编辑校刊的《御定历史题画诗》是一部大型的专类诗集。该书唐人题画诗部分全由《全唐诗》中辑出。由于该书编选过分依赖《全唐诗》,忽略唐人作等原始资料,加之该书选诗标准的缺换、编选方法的不当以及编选、 校订人员的疏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失检现象。本就此对该书唐人题画诗部分做了初步的辑遗纠错的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鼎盛期,这与宋代大批文人到桂林的活动是有着紧密关系的。桂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无数的文人,因此,旅游成了旅桂文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旅游中的题诗则成为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诗是蕴含着诗人感情的,所以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探窥诗人的某种旅游心态。  相似文献   

13.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轻朗读的问题,论述了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发展学生智力。  相似文献   

14.
唐圭璋先生纂修的《全宋词》筚路蓝缕,功莫大焉。尤于词人小传用力甚勤,旁搜远绍,钩深致远,然亦时有讹误。文章对《全宋词》所及的南宋王同祖、林革、曾宏正、吴景伯、陈无咎、林洪等六位词人兼文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订,或纠缺失,或实资料,或订讹误,或补未逮。  相似文献   

15.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郑晓霞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67-70,88
省试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类型,从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众多的评论。这些评论解决了唐代省试诗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由于观念的偏差使得唐代省试诗研究长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其深入化。  相似文献   

17.
清代闽籍赴台诗人创作的诗歌有多方面内容,如对台湾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对当时时局和渡海情形的描述、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记载和评议、对台湾民俗民风的描绘、对台湾风物名胜的状写、对台湾秀丽景观的激赏、对台湾物产的咏叹。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抉择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发端。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行了1300余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后,因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致使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变本加厉。这表明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未因之而消除,考试选才这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于是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