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文章。课文的时代背景,一般在“预习提示”中或详或略地作了说明。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背景材料呢?笔者认为,时代背景的运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课文本身的制约,只有掌握“火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感情需要调动时用。对感情浓烈的课文,先运用时代背景(注意语言的组织、加工和补充),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进行思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逐步摸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主要程式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归纳自学,以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让学  相似文献   

3.
王兆银 《现代语文》2005,(11):92-9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倾向是比较严重的.教学课文一般都得从导入课文、解析题意、介绍作者、交代时代背景、简介课文大意、学生朗诵课文、划分课文层次、编写结构提纲、归纳文章主题、欣赏写作艺术、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等方面依次入手;讲析课文时,一般也是从第一段开始,逐层推进,一直讲到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的内容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教学这类课文需要简介时代背景。经常见到的简介时代背景是放在揭题前后,也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其实,何时简介时代背景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下面举例说明: 一、初读课文前简介 《一分试验田》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1957年前后,我国出现了一股大跃进的浮夸风。这股歪风给党、给国家、给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极坏的影响。彭总跟这股浮夸风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此蒙受不白之冤,1959年被“流放”到北京西郊的吴家花园居住。教学这  相似文献   

5.
《一定要争气》是国家教委在《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列举的一篇讲读课文。如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呢?我们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如下:一、板书课题,介绍课文时代背景教师板书课题后,给学生简介课文内容:本课  相似文献   

6.
所谓程式化,就是刻板地按一套固定的框框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搞成了死板的程式。教学活动,本来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的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是无穷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看来是不行的,尤其是语文教学。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学跳不出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讲解字词,分层划段,分析课文,归纳主想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框框。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程式,但是不能够搞程式化,象演数学题套公式一样,不论什么课文只要照着上列各项去讲就是了。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把语文教学搞成僵死的东西。上述各项,单就其中一项来看,可以说都是语文教学所不可少的。然而,如果不问哪个年级,不论什么课文,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一  相似文献   

7.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受程式化旧框框的局限,走不出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整个教学为“讲”而“讲”,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导致了课堂教学的高耗时低效益。究其因,是讲者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不能从课文的关键地方  相似文献   

8.
教学《一幅壮锦》的几点体会内蒙古王增佐一、弄清角色教学一篇课文,先得明白这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充当着什么角色,方可“因材施教”。独立阅读课文是课本中的“星期天”,阅读时,诸项的事情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办,教师不可大包大揽。然而,独立阅读课文又不完全是课外读...  相似文献   

9.
杨和平 《学语文》2022,(5):54-57
“红色课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基于红色课文进行二次课程开发,实施“群文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红色课文特殊的教育价值:一是弘扬红色史实,赓续红色血脉;二是输入红色养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发展整合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二次开发红色课文构建教学群文有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人物类型“”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红色群文教学需要遵循“基于群文“”基于语用”和“基于建构”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徐锡举 《江苏教育》2000,(11):29-29
一位教师教学《学棋》这篇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向谁学棋的?”“他是怎样学棋的?”……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最后练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矣。”这就是说知识需要不断的积累,经常巩固已掌握的旧知识,有助于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古人的学习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巩固旧课,理解新课的重要手段。 以课文的时代背景为例:深入理解课文,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使初次接触过的知识成为再次加深扩大  相似文献   

12.
自古迄今,我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阶段。从逐字逐句地讲解,反反复复地读、背,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解放后,又学习了苏联文学教学法所采用的“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四阶段的教学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基本程式,  相似文献   

13.
基础汉语课是一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使学生掌握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并弄清句段意义上的联系和发展,从而全面掌握课文意义的一种系统化的课型。在加强基础汉语教学的前提下,由此演化出“听力理解”、“汉语对话”、“阅读与写作”等课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作为侧重点。在基础汉语教学中还应处理词语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此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依据“研究性阅读”理论,根据课文的时代背景——抗美援朝,引导学生以“走近‘抗美援朝’那一个光辉的时刻”为研读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课前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了解战争概况中丰富了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小语第九册第六单元训练重点是如何“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主要篇目为《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伟大友谊。通过该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弄清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该课文的教学重点。如何体现这一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读写例话”向学生介绍了“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  相似文献   

16.
刘麦强 《陕西教育》2011,(11):51-51
初中语文教学总是“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敦学效率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相似文献   

17.
课文的时代背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不能追求一种模式,应该根据课文特点,在学生最需要时乘“机”而入。一、乘解释题目之机有些课文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解释题目往往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乘解释题目的时机设置悬念,介绍背景。二、乘阅读注释之机课文的第一条注释,往往介绍课文的出处、作者等,有的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但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充分展开,这时教师可以对时代背景作适当的补充。三、乘分析内容之机分析课文内容是教师教授一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概括段落大…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里的两个整体之间有何联系?有何区别?在阅读教学中很有必要弄清这两个问题。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前后两个整体的具体内容。一般地说,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该让学生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再让他们说一说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20.
读了《光明日报》关于贵刊讨论语文教学程式问题的文章(六月八日报)之后,想给王基与何深两同志当个“和事佬”。从字面上看,王基反对语文教学的程式化,而何深却要加强研讨语文教学的程式,两种意见岂不是不可调和了吗?然而,王基“并不一般地反对程式”,何深认为“应当注意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实际上,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统一。王基同志认为“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讲解字词,分层划段,分析课文,归纳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