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4):122-123
1962年初,我采访了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沈扬。 解放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黄佐临院长的主持下,团结、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如沈扬、高重实等,他们都有深厚的艺术功底。黄佐临还介绍、引进了布莱希特的导演理论,是对中国话剧的一大贡献。我曾在上海作家协会听他的意大利即兴喜剧连续讲座。  相似文献   

2.
1962年初,我采访了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沈扬. 解放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黄佐临院长的主持下,团结、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如沈扬、高重实等,他们都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相似文献   

3.
自从1944年秋天夏衍写毕他的戏剧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即四幕话剧《芳草天涯》,一直到1952年已经有整整九年未创作话剧剧本了。1949年5月26日,夏衍一行从丹阳急行军赶到沪西,次日,随华野司令员陈毅进驻上海,随即出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接管上海市文化工作。这一时段,他还先后任上海市宣传部长,文化局长等职,并兼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3年初夏,夏衍忙中偷闲写下了五幕话剧《考验》的初稿。  相似文献   

4.
《群文论苑》2001,(2):39-39
由华东六省一市化厅、广局主办,各省市群众艺术馆联办的第六届华东地区话剧小品大赛于5月23日在南昌落幕,上海参赛队获得了一个大奖和三个一等奖的最佳成绩,是本市参加历届华东话剧.小品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上海选送的4个话剧参赛小品中,浦东新区浦东化馆排演的《“核”反应》荣获大奖,  相似文献   

5.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11):6-10
吕恩本名俞晨,生于1920,籍贯江苏省常熟,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38年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1年毕业。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从事话剧、电影演艺事业。建国后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一生演出了数十部话剧和一些电影作品。其中,她创造的繁漪(话剧《雷雨》)、马聂法(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白口袋(电影《骆驼祥子》)等形象,  相似文献   

6.
6~7月间,来自上海的4台“海派”话剧应约来京。作为中国话剧另一个生产重地——上海,虽然其创作风格在本埠独树一帜,但到北京始终被京味十足的本土话剧遮盖,前三次进京皆无声而返。此次,《蝴蝶是自由的》、《艺术》、《长恨歌》和《正红旗下》四台风格迥异话剧的相继亮相后,一反常态,北京话剧界从未有过地众口一词夸赞这个外来“兵团”。其中,《艺术》因其独有的细腻和艺术感觉,以及对国外剧本的准确表达,给人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7.
1978年5月.粉碎“四人帮”后一年多.上海青年工人宗福先伏案20多天,一气呵成,写完了怀念周恩来的话剧剧本《于无声处》。9月23日,《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小剧场上演,一共6个演员1个场景,服饰、道具都非常简单.剧场也坐不下多少人。演出开始后剧场里一片安静.结束时掌声突然响起来,经久不息,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从此文化宫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观看.外地许多话剧团也赶来上海观摩。10月12日,  相似文献   

8.
《日出》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话剧艺术家曹禺1935年完成的四幕话剧,和《雷雨》共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上海屋檐下》是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夏衍193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也是他的话剧创作与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一座丰碑。这两部多幕剧都是成功之作,写作时间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有许多相同点,又各有特色。比较它们的异同,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可为当代剧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10,(2):71-73
如何拓展社区的爱心话剧舞台?灯光暗。灯光亮。没有幕布,上海宝山路街道活动中心里,老年女性婚姻题材的短话剧《方姨的烦恼》开始了。主持人报幕.演员穿着着随意.舞台上下没有明显界限,甚至剧情都是一边和观众的讨论,一边根据讨论结果展开。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是黄贻钧先生诞辰106周年,上海交响乐团于2020年11月举办了继承弘扬黄贻钧精神的第一期主题音乐党课.黄贻钧先生开创了诸多"第一":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第一批中国演奏员;从事电影、话剧音乐创作的第一代作曲家;新中国第一位职业交响乐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任团长;第一位执棒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华人指挥家等.他为中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交响乐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陈薪伊: 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导演,签约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2003年11月荣获白玉兰戏剧艺术特别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曾连续导演了数十部舞台艺术作品,兼涉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歌剧、京剧、闽剧、越剧、粤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多次荣获全国及各地戏剧节多类奖项,由她主笔编写的<徽州女人>文学剧本获曹禺文学奖.她导演的话剧<商鞅>和京剧<贞观盛事>荣登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前列.她导演的剧作博杂融通,既视野开阔、气势恢弘,又蕴涵着细腻委婉的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2.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9):7-10
吕恩本名俞晨,生于1920,籍贯江苏省常熟,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38年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1年毕业。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从事话剧、电影演艺事业。  相似文献   

13.
陈奕龙  方静静 《今传媒》2024,(2):149-152
符号学是当今文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方向,以少年儿童主演的话剧(以下简称“少儿话剧”)也是当前教育界、戏剧界的研究热点。少儿话剧进入文化符号学的理论范畴,不仅可以拓展理论的普遍性,也可以分析少儿话剧对文化、教育领域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符号学的概念,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阐述了少儿话剧的符号内容以及少儿话剧剧本案例的符号学意义,旨在通过这种跨界探讨,为少儿话剧的编排提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少儿话剧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在我军文艺史上享有辉煌声誉的话剧作品,最初竟被认为是“毒草”而差点被扼杀。是周恩来慧眼拯救了这部优秀话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京军区剧作家沈西蒙和导演漠雁、记者吕兴臣合作,以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原型,写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于剧中写了一位进上海后经不起“香风”熏染而欲与农村妻子离婚的排长,又写了一个新战士和资本家女儿的爱情纠葛,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人物、情节,一经初排,即被认为是给我军抹黑,给好八连抹黑,不予上演。但如果真要把这些人物、冲突改掉或淡化,《霓》剧就决不可能成为后来那…  相似文献   

15.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6,(3):98-103
中国话剧始称新剧,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把新剧的创始到衰落分成三个阶段:1907~1911年为创始时期;1912~1917年为发展兴盛时期;1917~1924年为日趋衰落时期。①第一阶段时连演出广告都极少,报刊评论也不多,更不要说专门的新剧刊物了。当新剧进入第二时期后,随着演出的繁荣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在新剧的发祥地上海,一些文艺期刊纷纷刊登有关新剧的文章和照片。接着又涌现出一批专门期刊,《新剧杂志》一马当先成为中国话剧第一刊。创办宗旨与阵容1913年,在上海的两个美国人依什尔和萨弗以亚细亚影戏公司名义请经营三、张石川、郑…  相似文献   

16.
海派话剧的繁荣须臾离不开报刊媒介的推动,话剧创作与接受、媒介与话剧的多元关系中蕴含着话剧生存与演进的景观。从媒介发展带给海派话剧审美思想的革新与变化,观照当今郑州话剧现状,可以发现现代海派话剧对今日话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能够有效引发话剧评论的兴盛,有利于促进话剧市场的发展,且对话剧审美艺术的演变与革新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七月,酷暑难当,坐在书案前读报,常常会发现报上从标题到内容会有些问题,随手记下,这里谨录两则。画虎不成反类犬7月14日羊城晚报上有一则新闻标题,引题:“本是艳阳高照,忽而夜幕降临”,主题:“广州昨午上演‘雷雨话剧’”。编者为求醒目、奇巧、吸引人,在主题上作了个“雷雨话剧”的比拟,我看有点不伦不类。众所周知,南方夏天,常有台风,雷雨来时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相似文献   

18.
电视话剧的艺术创新——以湖南卫视《星剧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哲旋 《声屏世界》2014,(10):41-42
<正>电视话剧将传统舞台话剧与电视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是对传统舞台话剧表演的一种革新。湖南卫视今年4月份开播的《星剧社》栏目,将传统的舞台话剧搬上电视荧屏,可谓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它实现了电视与话剧的融合,突破了传统话剧舞台表演模式的限制,将话剧所独有的舞台的"现场感"搬上了电视荧屏,让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近距离地观看表演者的表情,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感  相似文献   

19.
杨思信 《档案》2024,(2):28-35
以全面抗战爆发后动员民众需要及话剧力量的西移为契机,战前几乎没有话剧演出的兰州,亦在战时兴起了热烈的话剧运动。战时兰州话剧运动,可略分为“抗战话剧兴起与独幕剧演出的高潮”“新西北剧团、青年剧社的成立及其演出”“抗宣八队、外来演剧力量与第二次演剧的高潮”“断续中的的兰州话剧演出”共四个时期。八年中,兰州共出现话剧团体41个,上演独幕剧87种,多幕剧75种,另有一批著名剧人在此活动。战时兰州的话剧运动,对本地抗战宣传与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激发、各种款项的募集及民众平时的休闲娱乐等,均做出比较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较晚,尽管19世纪30年代在电台有广播剧出现,然而不论是上海、南京的“播音话剧”、“无线电戏剧”,还是北京、哈尔滨的“播音剧”,其剧作结构、表演方法都还是话剧。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央台外,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方电台才开始制作广播剧。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广播剧走出了一个辉煌的历程。随后电视的普及对广播剧的冲击较大并使其走入低谷。自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给了广播剧“第二个春天”。随之业务探讨也活跃起来。由于我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