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不只是用肉眼来看,而是把世界整个作为视觉图像来看待。现代社会,视觉在建构人类意义空间的基础上,塑造了社会文化秩序中的合法性等级。而电脑和网络媒介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式——虚拟视觉文化,更多地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文化等级被消解,社会大众成为形象的缔造者。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3.
报纸版面展示在受众面前、虽然只是一个有限的平面空间,但它却是编辑编排思想的一个综合体现。一个设计完美、表现合理的报纸版面,不仅应该适合受众视觉心理,编排符合美学原理和均衡心理,而且还应该是报纸版面内容与版面形式的完美结合与统一。一、版面设计与视觉心理我们探讨的报纸版面,从设计学原理来讲,它属于一种简单的平面(二元次)构图,也就是说一种简单的稿件的平面排列组合。尽管如此,在版面构图设计过程中,我们还是应有空间(三元次)的思考。这里所说的空间,不仅仅指艺术创作中的多维空间的想象,而且它还应有版面空间的设计所给予受众视觉神经造成的“先后”  相似文献   

4.
在电影影像空间中,视觉影像在画框内的分割和与镜外空间的特殊关系问题成为电影空间构成在一部影片传达进程中的两个突破点,而外表相对立的两种手法共同指向的都是影像空间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巩杰  李磊 《现代传播》2022,(7):119-127
长城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叙事话语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消费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试图探寻符号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长城,在全球本土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文化艺术生态中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和生产的综合过程。在城市日趋现代性的过程中,不少电视媒体纷纷运用现代传媒的影像手段抢救"老街记忆",成为替代即将消亡的物质实体和都市居民寻找集体记忆、文化归属感的最好载体。本文认为该主题报道的策略应包括:人文故事化的叙述、日常生活记忆的呈现、现代性与传统的理性审视和多重空间话语的平衡沟通。  相似文献   

7.
在视觉化时代,城市形象的媒介化呈现和影像表达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在各大城市激烈竞争、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未来西安的城市发展也依赖于影像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文章以视觉修辞为方法论,以讲述西安的影视剧为文本,思考影视剧呈现了怎样的西安城市形象,并思考怎样才能通过影像建构一个更丰富多元的西安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是以平面影像来表达新闻事实的.但平面影像的表现力不应该只是平面的。关于这一点。新闻摄影界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如人们熟知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概念,说的就是对瞬间状态的平面记录如何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再如,近年“深度报道”这一概念也已引入新闻摄影界。  相似文献   

9.
于纪胜 《声屏世界》2012,(12):21-22
城市形象宣传片与专题片、记录片的呈现方式不同。作为城市视觉文化的传播载体,它不拘泥于事件、真实自然人的揭示、记录,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城市面貌、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大视觉、大概念的影像展示,达到宣传城市特色和优势的目的。其视觉形象通常以某种城市定位为基准,通过具有代表性影像符号,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来达到塑造、传播独特、唯一的城市形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生活与视觉艺术素养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晓刚 《现代传播》2005,(5):117-119
一、视觉文化生活的轨迹与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人类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文化呈现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曾经雄霸世界若干世纪的语言——文字文化正由中心滑向边缘,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成为波及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的文化弄潮者——不但我们生活中间的建筑、居室、服饰、街牌广告、电视图像、商品宣传册等等充斥着视觉图像,就连美味、音乐、肤感等难以言传的非视觉元素也要频频向视像转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相继“触…  相似文献   

12.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13.
陆敏  陈燕 《现代传播》2022,(12):65-69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视觉影像载体。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混杂空间中,海外观众如何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递的文化内涵?《如果国宝会说话》《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的YouTube海外观众评论呈现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共享、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三种样态。而若要强化文化共享的可能,降低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的程度,则需要提升纪录片审美意趣、呈现细腻的日常生活、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海外观众超越柏格森所言的“习惯记忆”,唤起人类共同的“纯粹记忆”,促进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4.
版面设计从广义上讲,是将各种平面形态中的文字、图形、色彩、符号等视觉元素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在一定的版面上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的思维以视觉传递方式个性化地编排与表达的结果。版面设计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招贴、书籍装帧、宣传样本、包装、POP广告、企业形象和网页等所有平面、影像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卢佩 《新闻窗》2008,(6):88-89
当今视觉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对于图片和影像情有独钟;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播客、换客、闪客、威客、拍客等网络客文化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拍客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展现图片和影像的平台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民族影像有着再现历史、重拾记忆、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用影像为笔,记录民族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是民族影像的重要功能。融媒体有着其特有的传播方式与呈现方式,在当代媒体迅速发展的语境下,民族影像更应该与时俱进、借其优势,以多元化的建构、交互式的叙事、全球化的视野呈现出民族影像发展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视觉化时代,图片和影像对快节奏生活的人有着更大的吸引力。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博客,播客,换客,闪客,威客,拍客等网络客文化更是层出不穷。而拍客的兴起则更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展现图片与影像的平台与空间。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场中的视觉权力拥有复合主体性:一是观众的观看行为受到影片题材、电影技术、影像接受环境的制约;二是观众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观众集体性信息沟通又生产了充足的对抗性。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切入,结合影像接受实际提出如何实现人格化影像在创作上的丰富多元,并实现视觉权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方堃  陈卓 《声屏世界》2016,(10):43-45
中国本土第一部以中医文化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本草中国》在江苏卫视播出,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关于中医文化的感官体验,并由此开启了呈现传播中医文化的新范式.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切入,从视觉影像呈现、选题聚焦本草、 内容凸显人情及传播方式多样等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新媒介生态下如何呈现传播以中医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