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教育》2003,(11):8-1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6.
《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个“善歌”与“善教”就是教育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是教师依靠真情实感与人格感召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灵交融的一种艺术;是教师运用知识逻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一种艺术;是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崇尚、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已成了地球人的共识,然而对于语文教育的生态平衡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语文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互生互补的有机生态组合,其中学生和教师是独立的、自主的、  相似文献   

8.
黔驴发威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耕耘录”栏目中开设“我的故事”子栏目,陆续刊登万玮老师的教育随笔。读者朋友可能对“万玮”这一名字并不完全陌生。在本刊今年的第2期和第5期上,分别刊登了他的《给学生的一封信和《一声叹息》两篇文章从这两篇文章中,可感受到万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然而,在本期和我们今后将陆续刊登的万玮老师的文章中,读者们更多感受到的将是作者对学生教育中的严格、严厉的一面。这些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对教育中出现的一件件棘手事件的处理故事,“刀光剑影”,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基础上善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这也是作者的教育风格与以往和当今的许多教师的不同之处。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万玮老师可谓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此,我们欢迎读者朋友对万玮老师的这些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新时期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9.
黄忠明 《教书育人》2000,(13):41-42
教师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既可使用和风细雨的“温和式”批评,也可使用声色俱厉的“发怒式”批评。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如果在需要生气的时候,生气就甚至于会比和颜悦色还更有效力”。在某种境况下“发怒式”批评更能奏效,更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赤爱。 “发怒式”批评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如何正确使用,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育人的实效?笔者浅以为,使用“发怒式”批语应讲究下面“五要”: 一要倾爱心 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使用和风细雨的批评语言,固然可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10.
“弹性教学与管理”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与以往我们所知“因材施教”有一定的相通性。但不同的是“因材施教”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上不同手段。学生自己目的性不强,而弹性教育强调学生主动接受,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引导、压力与影响,使学生从自身到学生个体间产生一种学习的原动力与竞争力,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竞争式学习。  相似文献   

11.
秦春庭 《成才之路》2010,(15):I0015-I0015
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独自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对话式”的课堂,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是一种有悖于“布道式”教学的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它要求给予学生自由思考、运用自己知识进行知识的自主构建;给予学生选择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教师要评价学生,学生也要评价教师;除班级教学外,更多地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引言“发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它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问答式教学相比,更多地尊重了学生;与启发式教学相比则更强调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地起到了一个点拨者、引路者的作用,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到了较好的激发。然而,“发现教育”是不是只有学生的发现呢?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是不是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发现呢?这种发现的实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教学预设《我与地坛》一文,作者史铁生以个人的人生经历抒写了一曲对地坛和母亲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平等的教学关系。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是种“传授一训练”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是单向灌输;对话式和谐阅读教学体现为交互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如今,我们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是永远的“主体”吗?不能将“学生主体”与一定意义上的“教师主体”对立起来。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发展者。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今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究竟怎样了呢?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如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附于教师,尤其是网络的盛行,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容量都大大超过了教师,于是“教育反哺”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师生关系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我们必须看清这一新的形势,本文主要从教育反哺的角度,对当今大学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韩恒顺 《教育》2010,(5):54-55
在当今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文规定:在教育教学中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一旦有教师对学生略施惩戒,社会、家长、媒体、教育主管部门就会群起而攻之。  相似文献   

18.
《有的人》     
角度之一:“活”与“死”的含义理解。诗人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先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画出徒有躯壳者,只是行尸走肉的可卑、可鄙的丑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对虽死犹生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热情歌颂、接着摆出了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里诗人无情鞭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正因为如此,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也大相径庭。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角度采用赏析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破题:“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接着提问,这些人怎么样?指名一学生朗诵诗的第一节。然后教师再次发问:为什么诗人说“活”着的“死”了,“死”了的还“活”着?针对“死”、“活”二字。引导学生赏析。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能否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何要求呢?简单地说就是变“独白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 一、对传统的“独白”式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的是一种知识“批发”式的“独白”式教育教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不能适应的。首先,它虽然忠于科学,但却背弃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独白几乎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现有的水平,而只是把学科的逻辑知识象竹筒倒豆一样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际知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在其力作《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首次将教师的形象由“技术熟练者”转型为“反思性实践者”,将教师的使命界定为“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解放,而不是使学生在‘公共框架’中就范”。如此哥白尼式的革命性主张,再次向人们警示:教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反思者,更是研究者。日前再次捧读《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笔者不禁为作者那简练流畅、内容丰富、案例鲜活、角度独到的“小书”(作者自语)所折服。掩卷而思,萦绕脑海的即是:教师即为研究者。如此看来,陈向明博士确实已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