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犹如古人比喻的:“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跟修房造屋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美的特质。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突出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任何文章的结  相似文献   

2.
通讯的主题     
一篇通讯的采访和写作,选择主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主题,这是通讯的灵魂。如果没有主题,或是主题选择得不正确,那样写出来的通讯不过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罗列。只有把这些事实材料组织在一个主题之下,这些材料才能够表达一个思想,才能发出声音,才能表现出这些材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正如列宁所强调的那样,主题必须是有政冶意义的。有现实意义的和涉及最迫切的问题的。这一点对通讯的写作来说,是加倍地重要。因为通讯是报纸的战斗体裁,它没有权利迴避当前的重大问题,而去描写生活角落里的琐事。通讯的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合乎党的政策和人民利益的,而且应当是迫切性的,力求对当前的重大问题作出解答。对报纸通讯写作有着深湛研究的加里宁曾经对通讯员们这样讲过: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的结构,在写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精神的鲜明主题是“灵魂”,生动丰富的材料是“血肉”,匀称健美的结构则是“骨骼”。从美学角度讲,结构美也是形式美。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是表现内容,显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下功夫钻研人物通讯的结构,在写作中着力追求尽可能精巧完美、别具风格的结构形式,是写好人物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报纸上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一、纵式结构。即按照人物事迹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结构方法。纵式结构的标志是时间上的纵深。同时,也要注意到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主题是一个人的“灵魂”,情节、细节是他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他的“骨骼”。通讯的结构就是这种新闻体裁的内部组织构造,是受主题思想的制约、支配的;是表现通讯内容、体现通讯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结构的严密、紧凑、巧妙,或平庸、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通讯的质量。清代戏剧家、文学理论家李渔(笠翁,1611—约1679),把文章的结构技巧比作“工师之建宅”,指出:“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又快  相似文献   

5.
构思要巧妙     
结构是作者思路在通讯中的具体表现。有的人把主题比作灵魂,把材料比作血肉,把结构比作骨骼,道出了结构的重要性。在通常的通讯写作中,有的人获得的材料很丰富,很动人,但是,因为结构不当显得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6.
朱晓琳 《新闻世界》2013,(12):14-16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对主题的突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强调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是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文章的题旨,恰似人的“头  相似文献   

8.
提炼出了主题,选择好了材料,接下来便是考虑结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布局谋篇。所谓布局,就是对具体材料的安排;所谓谋篇,就是对整体结构的经营。在通讯写作中,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何处伏笔,何处照应;材料的取舍详略,着墨的浓淡虚实;选择反映的角度,确定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主题是电视节目的"灵魂",素材是电视节目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电视节目的"骨骼",只有找到了完美而富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才能把事实、观点、叙述和评论等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章都讲究详略、疏密。所谓详略,即详写与略写;疏密是指一定篇幅中所包含内容的多少。那么,在新闻和文章写作中到底哪些该详,哪些该略。何处该疏,何处该密呢?一、最能说明问题,能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宜详写,反之则略写。文章的轻重疏密,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来定,凡同主题关系密切,最能反映主题、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展开详写细写,密度要大;反之则略写,密度要小。通讯名篇  相似文献   

11.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讯的主题就是通讯的“灵魂”,一篇好的通讯稿件,必须有一个好的主题。因为,主题决定着通讯的社会价值,支配着通讯写作的全过程。所以,提炼主题在通讯写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的写作离不开细节,细节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人物通讯是人体的话,那么细节则是这人体中的血肉。只有用足用好这血肉,人物形象才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才能令广大读者可感、可亲、可敬、可信。  相似文献   

13.
通讯,过去也叫通信,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体裁之一。在报纸上,除过“消息”这种体裁用得最多以外,其次就要算“通讯”用得多了。因此,有志于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不能不掌握通讯写作这个“常规武器”。 什么是通讯?通讯和消息有什么区别?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篇报道。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谋篇布局,即对新闻节目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安排。如果说主题是节目的"灵魂",素材是节目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节目的"骨骼"。只有找到了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电视新闻节目的素材巧妙地编辑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结构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节目的播出效果。  相似文献   

15.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一篇人物通讯,通过报道特定人物的先进事迹,宣扬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讴歌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推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或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 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一篇人物通讯的主题,像一根红线,把各种素材串连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酝酿,逐步形成的。写人物通讯,提炼好主题,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把人物通讯写好,那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的写作,涉及主题、选材、结构等问题,但人物通讯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关键在于主题是否新颖与深刻。可以说,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清代诗人王夫之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长诗或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题就好比是“统帅”,一支没有统帅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当代一位知名记者在归纳他的写作经验时曾指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而好的主题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有主题,否则下笔千言,主题模糊,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二是只能有一个主题,就是说一篇新闻…  相似文献   

19.
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也即文章内容的组合排列形式。它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和主题表达的要求,将选定的材料妥善组织、串联成有机整体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 结构在文章写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一)结构是写作中的重要步骤。不论撰写任何体裁的文章,占有了充足的材料,提炼了明确的主题,并不等于就有了文章,还必须将材料进行组织安排,确立文章的骨架和格局,使材料、主题有所依附,获得充分表现的形式,构成有机的整体,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好比建房,备齐了砖瓦木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