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当代哲学的视角来反思,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人为最灵"、"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人禽相分"、"人之为人"的社会人性论,"良贵'"能群"、"贵己""齐物"的人生价值论,"仁智""兼爱"、"兼士""至人"的人生理想论,"为仁由己"、"克己""去欲"的修养功夫论,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人生哲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价值"(value)的原义是"掩盖、保护、加固",实质上是表达人类精神求索活动的内在性与目的性,"价值"的本质不在于对外物的需求而在于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的确认."人生"才是"价值"的本质,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与反思才是"价值哲学"立论的根本.一般价值论研究因在研究对象、方法与观念上存在缺陷而陷入困境,因此应建构具有人学底蕴的"人生价值论",以"人与世界"的追问方式探索价值本质,扬弃"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努力实现人生哲学与价值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德育功能主要应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科学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以及"和谐思想"与自然观、社会发展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品百味人生"的基础。基于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很多人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依然处于"不会读书,不会写作"的状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思维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提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辩证看待"读"与"写"的关联等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高效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人生高度,盖源于他的思想高度.他研究的对象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关心的是现世,是百姓,是人的发展.孔子的人生追求是"修己以安百姓"."仁者,爱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堪当此任.所以要"修己",就是培养"仁"的品格,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尽可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安人"以至于"安百姓"."修己"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才是目的.不"修己"则无以"安人",更无以"安百姓",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勤奋好学,特别反对虚度光阴的人.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有效地扩展了他的生命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地间,人为贵"的卓越思想.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以人为本"已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核心观念之一.人的存在最根本的是生命存在,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让人活得健康、美满与幸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造,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思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源于中国古代的贵生思想.欧洲的"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已是较为完整的"以人为本"思想.早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们提倡人道主义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和价值的思潮,是一种人类必须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共社会秩序的一种积极进步思想. 今天,"以人为本",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爱"是人生的真谛,"爱"是和谐的基础,"爱"是教育的永恒."大爱"就是指大学人对国家、人民和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大学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精神境界,"大爱育人"的目标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需要"大爱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校,要把"大爱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至境中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0.
从模因论看“中国英语”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英语"这一变体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它是基于强势模因英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模仿和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语言.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阐述"中国英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嬗变,并指出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增强,"中国英语"将被世界人们理解和接受,不断与世界英语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