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19世纪以来,洪堡大学理想中“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核心原则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发展。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德国却面临着洪堡理念和学术职业“德国模式”相悖反的局面,大学教师对于教学和科研的认识偏颇,教学愿景与实践南辕北辙。在博洛尼亚进程的催化下,德国大学加强对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教学发展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重校失衡天平。德国综合性大学通过树立研究导向的教学理念、实施能力导向的教学法培训、开发集发展和评估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证书项目、推动共同体建设和完善监督评估网络等策略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以观念纠偏带动实践纠偏,通过构建大学教学核心理念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突出教师教学发展在学校规划愿景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研究—能力—质量”教师教学发展活动三维导向,形成了重要工具支撑的系统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其策略选择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使教学领导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校长需通过专业引领、文化重建、学校愿景构建等策略,实现由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到以教学为主的“领导”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提升学校的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县提出了校本教研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教研模式上由原来的“一级教研”到“二级教研”.再逐渐升华为”四级教研”模式,切实实现校本教研模式的转变.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应该由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来培养,将来逐步发展到由综合大学承担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的培养则应该坚持独立办学体制与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办学体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称作“两步走”办学体制)。小学教师的学制教育可以实施“5+2”或“5+3”的学制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为基础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它是对已有的各种师资培训模式进行反思后提出的。英国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提出“六阶段模式” ,美国于 90年代提出“学校本位”师资培训模式。以上这两种模式在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 ,但主要思想却基本相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提出与以上提出的教师培训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培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 ,培训的需要产生于教育的实践 ,培训的场地主要在任职学校 (即教师专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 )。在我国这种…  相似文献   

6.
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基于本校教师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构想并实施了“梯队化”合作的师资队伍发展模式:综合学校共同愿景,确立“梯队”合作目标;借助专家引领,构设“梯队”框架;凸显校内优质资源,搭建伙伴互补平台;组合校际联盟,细化伙伴合作活动。这一模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个体发展,较快地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基于本校教师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构想并实施了“梯队化”合作的师资队伍发展模式:综合学校共同愿景,确立“梯队”合作目标;借助专家引领,构设“梯队”框架;凸显校内优质资源,搭建伙伴互补平台;组合校际联盟,细化伙伴合作活动。这一模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个体发展,较快地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研是教育教学扎根、生长与创新的关键支点,教研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为此,通过“参与式共识工作坊”这一形式,学校引导教师共建优质教研愿景,发现并提出教研实践存在的问题,构建从实践状态走向优质愿景的可能路径,将教研打造成教师愿景一致、行动统一的教育教学行动,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汤瑗宾 《地理教育》2013,(11):49-50
1996年,英国五位地理户外实践先驱倡导“观点与愿景计划”(ViewsandVisionsProject),在地理协会的组织下,自上而下地发动学校,带领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暑假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志愿者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就“观点与愿景计划”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的精神和经验,论述其为我国开展地理户外实践教学带来的启示,以期能为我国地理户外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养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教师职后培养模式,称为“校本”模式(School—based In Service Education Model),是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搞的教师职后培养严重脱离实际、效果很差而提出来的。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与大学  相似文献   

11.
行政救济实为有权机关在行政机关首次适用法律之后所实施的第二次适法行为,其本身亦符合“上诉审”之性质。故刑罚中的“上诉不加刑”应当逐渐援引至行政救济程序中,以防止对受处罚者的二次伤害。只是在行政法论域中,“上诉不加刑原则”被修辞成了“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基于保障公民寻求救济之基本权利、限制处罚权之滥用、维护政府信用的需要,无论是行政处罚程序,还是行政处罚复议程序,亦或是行政处罚诉讼程序,有权机关均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诉或抗辩而加重该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12.
“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自觉性的培养,建立、完善激励鞭策机制,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引进人才给予进编政策上的倾斜。  相似文献   

13.
"国培计划"不仅是一个教师学习成长的机会,也是一个探索教师培训及发展问题的平台。培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讲座变成满堂灌,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脱节,培训缺乏互动,考察观摩流于形式等。教师培训中,如何真正立足于成人学习的特点,立足于教师的长远发展,设计适切的课程内容,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对台湾技职教育师资培育的历史发展、内容以及实施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可供中国大陆职教师资培育借鉴的经验,即:科学化、具体化的职教师资培育政策设计;实施“教师赴业界研习方案”和“双师制度”,实现校企优势资源“双向”沟通;建立、健全职教师资专业标准,引入产业界专家入校任教等。  相似文献   

15.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其职业成长和学术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当前,更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发展愿景被“击碎”、发展能力被“消解”、发展路径被“量化”、发展动机被“扭曲”。为了给青年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薪资待遇,回归学术本真,重构绩效考评体系,明晰行政权力的合法界限。  相似文献   

16.
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为美国而教”项目自实施以来,缓解了美国教师资源不足的压力,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的补充以及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配置,为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此,本研究通过对“为美国而教”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基本特点以及对美国教育的贡献进行介绍,并总结出该项目对我国“特岗计划”的启示,以更好的完善我国“特岗计划”。  相似文献   

17.
高职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监测》课程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分析《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案如监测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等进行改革。实践表明,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较好,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大纲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8.
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学校文化场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场域中作用于教师成长的力量结构包括行政力量、经济力量、家庭力量、同侪力量、学生力量及教师自我,这些不同的力量以不同的文化价值存现或制约着学校文化场域,并存在着多种文化冲突,主要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组织文化与自我文化,规范文化与经验文化等。作为价值主体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在这多元文化场域中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以其或规避、或迎合、或整合等各种行为选择,不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价值定位,以求维持或力图改变其在空间的范围和形式,由此才由一名"新手型"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而"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认为以学生成才意愿和教师教育理想为动力,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权力为引领、行政权力为保障,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最终建立学生意愿、教师理想、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有效保障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