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比较教育,研究什么?依照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可以对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观点加以区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者赞同在时间维度上的"当代"方向。在"当代"方向上,空间和内容两个维度的交叉又产生了四种观点。其中,解放前的研究者以及50~70年代的台湾学者大多赞同在空间维度上以"民族-国家"、内容维度上以"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学者则多认为在空间维度上既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以"地区"、"文化圈",内容维度上则是"全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范围在20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上展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探讨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含义与内容、目标与作用、现状与原因、国际经验与借鉴、基本途径和措施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研究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的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 ,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 ,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 ,都应当是“真”问题。任何真正“好的”教育研究 ,都必须既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之过程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CNKI搜集到的2000-2018年有关非正规教育的120篇期刊及硕博论文为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当前我国学者对非正规教育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课程研究六个维度来分析我国非正规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对于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内涵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关注我国非正规教育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如何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正规教育发展之路等都是非正规教育研究者们今后应当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叙事研究者以教育生活世界为出发点,把教育经验组织成有意义的事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分析,挖掘内隐于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在实现其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叙事文本的表达形式单一;叙事文本缺乏深度描述和解释;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性太强。其原因有三:受传统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自身的原因;教育叙事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对策:教育叙事研究者要培养跨学科视野;研究者要对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探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从研究者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分析了导致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原因,指出教育研究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科特性和理论特性,摆脱自然科学理论型的束缚,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研究,重返注重实践智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当下的教育研究呼唤原创,那么如何走向原创呢?本研究认为教育研究原创在中国当下是可能的,并对原创何以可能进行了多元建设性的构想,即从思想的解放,学术土壤的培植,方法论上的复杂整合与思维范式的转换,科学精神的生成,杂语的生成,先验批判的出场,植根于实践等七个维度予以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9.
西方关于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概念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迅猛的全球性教育现象。本文从跨国教育的涵义、出现原因、推动跨国高等教育的行动者、对输入国的影响、政府管制和教育服务贸易协议六个主题出发,综述了西方学者的跨国高等教育研究,并对其优点与不足加以评介,以期为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哈代的代表作《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自成书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该两部著作,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国内与国外两个维度来阐述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该两部巨著的研究现状,以期读者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两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抄袭、剽窃现象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严重问题,这与论文的创新性要求以及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相关。在人文科学领域内,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新理论,研究者要实现这种创新性必须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创新思维方式几个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就普遍性而言,本科生不具有这些能力。因此,扼制抄袭、剽窃现象需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entral to the problems facing supervisors of doctoral students is creating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dominating the student's research and neglecting it. Too much control threatens the originality of the PhD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novice researcher; too little can delay completion and even lead to total failure. Here, supervisors reflect on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at delicate balance. They frequently construct their accounts using contrasts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comparing their own experiences as students with how they supervise now, or comparing current practice with their own early experiences as a supervisor. Such individual accou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rhetorical formats reflect contemporary policy themes at a more general level withi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的学科逻辑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概念或范畴假设基础上的.原创也只能是在对原有理论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首先应重视发现.人对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以及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实践品性.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教育研究始终是变动不居的过程性存在,原创始终具有相对性的意义.教育学原创突出的不是传统本质主义的“流“,而是“变“的生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研究的原创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原创性不足是20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因而呼唤原创性在21世纪显得尤为重要。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贫乏是我国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的主要表征,而原创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教育研究主体问题意识和实践精神的缺失。在我国教育研究取得进步和社会发展出现转型的背景下,倡导和培育教育研究主体的想象力可能使教育研究的原创成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is a methodology that has been increasing 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action research affects practitioners more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since the practitioners are not only participants but also researchers themselves. One branch of action research is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CAR), whereby practitioners and the researcher collaborate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is study builds on material from CAR in one Icelandic preschool that lasted over 24 month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on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er in the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and how it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 material consists of the researcher’s self-narratives, practitioners’ diaries, interviews, and recordings from meeting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researcher’s role was constructed in a so-called third space where the 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s collaborated. The researcher went through an emotional landscape while constructing her role and her position was something in between an insider and an outsider. Finally, she faced different kinds of tension concerning her role as a researcher in the CAR. The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on the researcher’s role in CAR and how it is constructed during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树立新理念构建新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南京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物理实验课程四阶段的新教学模式:“实验基本能力的培养-创新、研究意识的培养-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创新、研究意识的培养过程,加强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着力点,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章认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力支持,而民族地区高校支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是对教育研究存在自身的思寻,是对教育研究自身作为一项有生命活动的思寻。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为教育研究者自身生命之意识,是教育研究者之个性的自我意识;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在于以整个生命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要求以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理性关切来进行教育研究,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起来;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和教育研究的一种精神担当,是对生命和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困惑,而非给生命和教育提供技术方案,在于对教育和生命之赤子情怀和真性情;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蕴含于对生命和教育的宽恕,在于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多元追求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analytical framing as an aspect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otentially changes a researcher – changes their sense of self, who they think they are, who they want to becom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thical dilemma of what that change might mean – for the project, the researcher and the participants. Would respondents be so open if they were that aware the research(er) potentially could change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if any, of engaging responden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telling their story as a narrative inquiry, then analysing the data through a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t lens? How does a researcher honour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articipants, while simultaneously bringing to bear the critique and understanding provided by employing a post-structuralist lens? The paper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ve interview, as it generated possibilities for a researcher to establish a level of trust and rapport such that (emotional) stories could be heard and then later, represented a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searcher.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