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老子为"东周守藏室之史"——是图书馆的馆长或者是管理图书的小官的身份,这是文化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为,其所据者又基本上依老子所著之《道德经》,以为恢宏的思想巨著必定有一个博大的资料库为其思想形成的材料来源,该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历史的真实、图书与档案根本不同的特性、图书馆与档案馆不尽然相同的性质与对先秦前文化知识体系的准确认识,均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与混淆。本文试图对《道德经》的思想材料来源进行准确完整的认定,以便于清楚把握《道德经》思想体系的形成前提。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哲学著作,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试图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道德经》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审视阐释学与中国典籍翻译的关系,并对在阐释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的管理哲学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的管理哲学浅议冯军作为道家主要经典的《道德经》,过去一直被更多地看作是消极、出世、倒退思想的理论反映,是弱者的智慧。从管理这个角度,认为它是反对人为的管理和控制,主张放任自流式的"顺其自然"。其实,这是对《道德经》的偏见和误解。以现代眼光纵...  相似文献   

5.
正"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的宇宙论中,道生出了天地万物。然而,对于老子宇宙论的实质与展开,学者们却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有无"、"生"、"域"与"道"的内涵的探讨,来阐释《道德经》中的本体宇宙论。一、"有"与"无""有"与"无",是《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德经》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有"与"无"的具体含义,却难以轻易得知。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温军超 《寻根》2013,(5):31-36
老子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它既可以指围绕老子出生地、老子文本所形成的宗教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养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大的文化概念整体,也可以单纯指围绕老子作品《道德经》(亦作《老子》)所构建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重“天道”与“慈”的观念上,而这两种观念恰恰对应着当代的生态中心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道德经》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由此显示了其强烈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道家道教经典《道德经》以道为本体,表达了一种"得一"的终极情境。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以人格梵为本体,表达了一种个体存在和人格梵相连的"瑜伽"终极情境。"得一"和"瑜伽"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的文化模式特点。  相似文献   

9.
栗子 《华夏文化》2007,(3):12-13
《论语》和《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关于前者,早已有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者则有学者任继愈的《老子绎读》。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开始翻译《老子》,称为《老子今译》,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来有所修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译》。任先生对《老子》的今译,根据的是王弼注《老子》,即《老子》通行本。在任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不久,任先生又依据《老子》通行本,并参照在湖南长沙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五千言,文辞简约,古奥抽象。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却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作用至大至巨,确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现在,当历史大潮推拥着我们去敲响21世纪的大门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部诞生于250O多年前的伟大哲学著作,仍然能给予我们以无穷的启迪,仍然在以东方古代智慧的特异光彩,导引着当代人的思维。惊喜之余,我们不能不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适应着新世纪的需要,再次对这部古代典籍进行深入的探索。《道德经》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位置不论是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还…  相似文献   

11.
谈人文修养     
在大学和文化机构工作的人尤其要有人文修养。什么是人文修养?要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具体地说,有文学、史学和哲学以及艺术方面的常识,同时将人文素养贯穿于生活和行为之中。不管你是学的哪种专业,或者你是哪方面的专家,首先对本国的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论语》、《道德经》、《孟子》等是怎样的书,知道唐诗、宋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并不难,只要平时留心学习,自然会有成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即或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可能每个方面都能精通。不懂,没有关系,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别人可以理解,自身也会提高的。如果自以…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将其称作“言兵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构思与巧夺天工的营造而驰名中外,其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表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内涵。揭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竟然蕴藏着充满先哲智慧的《道德经》与《周易》的宇宙观,使无形的哲理通过有象的建筑而展现于世闻。道器结合,体用一源,这才是中国建筑的美感与力量之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论慈善     
一、《道德经》有无慈善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中有十分有名的一章,文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5章,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引老子文皆出自王弼注本,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世侨会”中华经典文化传播交流委员会承办,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下称“咏诵会”)日前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大厅隆重上演,成为继2012年10月“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之后。“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再度登上国际文化交流最高殿堂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中,与儒家思想并行互补的是道家。道家的始祖是老子,其圣经叫《老子》,也叫《道德经》。据说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是尊称,老先生的意思;亦说他姓老名聃,尊称为子;还说他当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长,很有学问,孔子都曾特地登门求教过。现在我们能读到的《老子》...  相似文献   

17.
清静是《道德经》的重要范畴,也是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修道思想之一。五斗米道的教义经典《老子想尔注》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清静学说,并将《太平经》的清静修道思想一以贯之,以"清静"为基本教义,它体现在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意志,道教俗世生活的戒律,道教修持方法与原则三个方面。《想尔注》重视清静之说并树立为宗教教义的做法对后来道教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法自然”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江 《寻根》2009,(3):15-20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迄今为止,我们知道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第一次将这一论题解释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象元》第二十五)。受这一注释的影响,后来的许多《老子》注释家都在类似的意义上解释老子这一句话。如宋代道士葛长庚撰著的《道德宝章"解释说:“道法自然,道自己如此。”又如,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出版的史蒂芬·霍吉(Stephen Hodge)的《道德经英译与评论》,无论是对底本的重新编排、还是在类文本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多视域融合的特点。但当前老学研究界缺乏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我们尝试从霍吉的《道德经》英语译释入手,在梳理老学译介史和时代语境的基础上,以其他的英译本为参照,深入解读"视域融合"为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读者接受"和"文本变异"等相关理论的应用,探讨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的得失,从而为当前世界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执古之道,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是老子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是他由史而哲的逻辑自觉。武占江著《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色》指出:"作为哲学突破时期的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老子的这种过程、事件哲学与早期阴阳学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种二分法,探讨事物的对立、转化。"老子的执御之说,也是他实证逻辑的思辩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