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丽 《文教资料》2010,(31):99-100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从不同的维度具体诠释了党的作风.共同构成了党的作风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党的作风建设的犬系统是由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总结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全面分析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的重要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认真实践这一观点,真正落实这一要求,使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必须始终不渝地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安徽工作时指出:“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也难以为人…  相似文献   

3.
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热潮中,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适时召开,这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举措,反映了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作为职教工作者同样应该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实际行动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教育系统党的作风建设状况同样也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要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对照检查,推进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成思危理事长最近指出:“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是对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党的自身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作风,概括起来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①党的三大作风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据此 ,阐述四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传统社会、近代社会、当代社会的历史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演变,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延承,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传承、理念传承、作风传承的实践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发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理念进行解读,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者。  相似文献   

8.
新闻背景: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党的一项战略任务”,其意义深远而深刻。这八大作风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可以说,执政党的作风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战略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定要抓住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当前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群众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这表明,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陈云强调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提出“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表现出强烈的党建关怀和鲜明的忧党意识.从“存亡”论到“危险”论,显示了党中央领导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党的作风建设老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时代新涵义.党的作风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其中最根本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决定的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的战略聚焦.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增强党的作风建设路径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全面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着重研究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形成了新世纪党加强党风建设的新战略。一、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自然也是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因此 ,《决定》指出 ,我们在新世纪加强作风建设还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这其中“干干净净”四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至高境界和品格魅力,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阐释了一种新的权力观。即“干干净净”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论者甚少,有的文章只提及而没有展开论述,本文是初次试步。文章阐述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中华民族文学风格的内涵及其民族艺术形式(以鲁迅为例);论述了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典范作品;同时指出创作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是完成新时期文艺使命并走向世界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湖南教育》2001,(7):1-1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讲话中指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切不可小看了作风的问题。”他的这一重要论断,高屋建瓴,寓意深远,从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指出了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都极为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44年就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他在1946年2月为晋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的军队》报题词中指出:“要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本人  相似文献   

17.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检验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果的客标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风众的血肉联系,以好的作风和形象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深刻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19.
说“福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句话中的“福祉”是什么意思呢? 要解释“福祉”,先得说说这两个字共同的偏旁“(?)”。“(?)”在古代就是“示”字,“示”在甲骨文中很像我国上  相似文献   

2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运用于领导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传家宝。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胜利完成四化建设和改革大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宣传工作中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作风,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