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受时代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修养不够、思想境界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行为规范较差等现象。荀子提出“礼”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依据、“法”是治之端及礼法互为依靠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通过法律调节控制人们的行为,对于我们创建和谐校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被后世奉为中国礼法传统的奠基人。其礼法思想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以"礼法"为核心范畴,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对应。荀子礼法思想重视人性,重视礼法制度的价值追求,重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从秩序建构的角度来看,荀子的礼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德主刑辅”的法制模式、“混合型”的礼法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体系。荀子的礼法秩序建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秩序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6.
荀子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上强调了天人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而在哲学、认识论、道德观等层面上却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荀子在“人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化,用社会制度和礼法措施调控人们无限扩张的内心欲求,从而形成了他的政治和谐观。同时提出了包括经济、军事、生态、等一系列和谐思想,进而构建了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甚至构建和谐的世界格局都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礼学,对孟子礼学既有继承,又有革新,而革新是主要的。其革新主要表现在:第一,荀子认为,礼是先王和圣人制定的,是外在于人的。第二,礼与法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礼就是法,法就是礼。第三,礼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9.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礼"的重视,并用"仁"对"礼"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完善了理想社会应该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下理念.荀子对孔子的天下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融合儒家的德礼之治而发展出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这一思想以及他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荀子为什么要用“礼”来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荀子怎样用“礼”来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并阐述了荀子的个体与群体观的合理性及空想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下的礼法关系探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与法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特有的现象,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又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虽有对立,但融合始终是主流。二者的融合自汉开始,中经魏晋,至唐其融合基本成熟与定型,明清时期这种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礼与法的渗透与融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法律经过“礼入于法”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礼法合流”、“礼刑并用”的基本特征.造成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不分,将家规族法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产生了古代行政兼理司法和重刑轻民的特点.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荀子久居齐国,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通过广泛地批判百家学说,吸取其中精华,针对即将统一的形势建立一种适应其需要的学说体系。他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基础,受到稷下学者思想的影响,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礼法并举、儒法结合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荀子思想的独特价值只有从社会学角度观照才能凸显出来。其唯物主义的立场使其能够准确发现社会治乱的根源,并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分配的关系出发,解决社会矛盾,超越了从单纯道德修身出发来谈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其“以礼导欲”的社会治理方略切中社会矛盾要害,其“和谐”的社会理想虽缺乏终极意义,却可以支撑人类社会完成到达大同社会理想之前的发展与衍化。  相似文献   

15.
礼是荀子承继孔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二子对如何推行礼有不同考虑。孔子在治教分离之际以“仁”说礼,将“仁”扩充为礼的精神内核,诉诸人的道德自觉,为恢复传统制度确立内在的道德根据。荀子说礼则强调礼法、君师,试图提供一种弥合治教、重归“治教合一”的方案而使大道遂行。二子说礼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面临不同的政、教环境,因势而为说。  相似文献   

16.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荣辱观念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所谓的君子和小人在本性上都是自私自利的,但追求目的时采取的手段不同.荣辱观对社会、家庭、个人都十分重要.政治强制力应该介入荣辱观的树立,但必须与公众意愿一致.荣辱的标准应该从属于以"礼义"为准绳的是非判断体系.荀子的荣辱观对于我们今天的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阐述了古代礼法制度对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不同时期基于古代宗法文明而精心设计的制度、典章、律法,凡此种种,无不诠释着古代中国人对法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以礼行法,可以减少推行法的阻力;以法明礼,可以增强道德的约束力;创造性地传承礼法制度,可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寻求一条...  相似文献   

19.
施道全 《文教资料》2009,(10):89-9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在充分把握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科学地灌输社会主义道德观,同时注意社会环境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有层次的道德体系,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效果,从而真正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再外化为良好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礼学是荀学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荀子》一书全面论述了礼的起源、内容、意义和作用。荀子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礼的必要性,改造了礼的内容,又把法和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先秦礼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礼学是两千年来执政者的实际指导理论,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