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期,随着林彪集团的垮台,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悄然降温。“文革”初期加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普9天安门图邮资片也停止出售。1972年9月27日湖南省邮政局“(72)邮发字第259号”通知云:“接交通部(72)交邮字1792号通知,遵照中  相似文献   

3.
陈风 《集邮博览》2011,(12):13-13
这套邮票是为纪念1968年9月5日“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时,除台湾省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这一事件而设计的,全套一枚。  相似文献   

4.
陆克勤  陆娅 《收藏》2006,(8):78-81
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触及了当时人们的“灵魂”,也改变了邮品,包装品、宣传品、商标等各类印刷品的“面目”,火花就是其中一例。在“文革”时期,火花同邮票乖印刷产品一样,成了“革命”的宣传武器,其题材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需要,其色彩则均以红色为基调,因为那时称“全国山河一片红”。综观当时全国各地火柴厂所印制的数千枚“文革”火花,其内容可归纳为“三大”“三新”。  相似文献   

5.
邵春华 《收藏》2009,(12):122-123
发行于1967年4月20日~1970年1月21日的“文”字邮票,由于在集邮界已被视作“现代文物”,文票的实寄封(图1)也早已成为最受青睐的集邮品,有些紧俏品种目前市价已逾千元,即使普通的“文革”实寄封也在百元上下。种种迹象表明,文票实寄封呈稳步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6.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7.
张世平 《收藏》2006,(8):68-69
建立“文革”博物馆,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巴金语) 40年过去了,作为“文革”那一种特殊历史的亲身经历者,看到自己还珍藏的书画作品和其他物件,心中不时荡起一阵忧伤。  相似文献   

8.
张乐民 《上海集邮》2010,(11):13-14
今年11月,正值杨开慧烈士逝世80周年。在新中国的邮票中,分别上了邮票主图的第一对夫妻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早就上了邮票,而杨开慧上邮票则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是年3月8日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发行见7《中国妇女的光辉榜样》,第2图即是“杨开慧烈士”(图1)。现  相似文献   

9.
刘海锋 《收藏》2006,(8):86-87
2001年至今,我收藏的“文革”报已达418种(其中“文革”小报362种)、2000多份,涉及到当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文革”报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国家及各省、市办的的纸、有资料报道此类报纸到1976年全国仅剩236种,但报纸存世数量较多;另一类是由学校、工厂、机关、团体等“红卫兵”“造反派”群众组织出版的五花八门的“文革”小,版面大部分为4&;#215;4版,少部分为2&;#215;4版或8&;#215;4版,其现存世种数目前尚难确定,有资料报道在6000种以上,存世数量已较稀少。  相似文献   

10.
林维庆 《收藏》2001,(5):80-80
我收藏了一张“文革”期间的外调介绍信,这是一张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杨才玉 《收藏》2006,(8):21-21
去年岁末.本刊编辑部在策划新一年的重大选题时,大家认为2006年是“文化大革命”发动40周年、结束3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加之“文革”藏品也是当前民间收藏的一个热点,故决定在今年第8期开辟”文革”题材收藏专辑。此意一出.多方呼应,征文从四面八方涌来。但在这时,我们对自己的抉择却产生了犹豫是否明智?会不会把读者带人充满伤感、荆棘丛生、浓雾迷茫的是非之地.进而引火烧身?经过反复权衡,我们肯定了这个选题.并对专辑的命名、稿件的组合、内容的取舍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决定推出“‘文革’与收藏文化笔谈”.奉献给亲爱的读者,并接受各界人士的评判。  相似文献   

12.
李锦瑛 《收藏》2006,(9):102-103
在10年“文革”史上,“上海人民公社”是一个短命的临时权力机构,仪仅存活了18天。笔者专题收藏了一些与“上海人民公社”相关的纪念章、老报刊、美术摄影作品、文献资料等,从中可以窥见这个“文革”怪胎的只鳞片爪。  相似文献   

13.
高华 《集邮博览》2011,(11):56-58
邮政因“文革”“切入’而具体体现、首先表现的是取消邮票志号。然而。取消的只是在邮票上的体现。实际上邮票志号仍在实行,只不过由邮票上的“明面”显示变为邮票之外的“隐形”显示——此即“文”字邮票编号的来历。当时,中国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所特有的志号编排方法,备受国际集邮界称许,已连续使用近18年.受到广大集邮者的欢迎和喜好,但因“文革”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文革”体育史研究比较疏浅和薄弱的现状,笔者对进行“文革”体育史研究的价值和已具备的条件,阐释了认识和理解,希望以此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廖国柱 《收藏》2006,(8):64-67
“文革”时期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2005年嘉德秋拍上,以1012万元的拍卖成交价,刷新了保持10年之久的另一幅“文革”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价格纪录,拉开了红色题材收藏热的序幕。由于近年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转换到“红色题材”,一些 重点反映领袖革命活动的美术作品,成了今天最为抢手的“红色经典”,海内外藏家纷纷看重这类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异重金购买。  相似文献   

16.
崔罾新 《收藏》2006,(8):61-63
“文革”瓷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革”瓷壶。“文革”瓷壶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精益求精,留下了鲜明的“红、光、亮”时代烙印。 “文革”瓷壶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国内各瓷厂生产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壶主要指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的,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的日用壶具。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文革”瓷壶中,以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庄里、福建德化、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浙江萧山等瓷厂生产的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尕丁 《收藏》2006,(8):56-60
“文革”收藏品的历史意义 1966-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在中国右时10年,成为中华民族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革”一经发动,全国立即陷入大动乱,从一开始的破“四旧”,到后 来的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以至各行各业的“造反派”全面夺权,“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狂潮蔓延,使全国陷于空前的混乱之中。实践证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必须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8.
1962年9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了日本工人朋友,与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并题词相赠。两天之后的首都各大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次接见的新闻与照片,但没有提及题词一事。事隔整整六年之后,即1968年9月18日,当时正值我国“文革”时期动乱岁月,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纪念该题词六周年,首都各大报用几乎整版的篇幅公开发表了题词手迹:“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日本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的胜利就是毫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19.
潘惠民 《收藏》2006,(8):70-71
肖像画面我国传统绘画中称“写真”“传真”“传影”或“传神”,是一种以具体人物形象为对象的人物画,瓷上肖像画,俗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器)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器,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结合的产物,源于清末景德镇,创始人为邓碧珊(1874-1930年)。文革瓷绘肖像是指“文革”期间制作,以描绘毛泽东等各种形象为主的瓷上肖像作品,是行泽东时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陆亨 《收藏》2006,(5):159-159
从1958年父亲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直至“文革”结束,近20年间,父亲吃了多种冤案、错案的苦头。1976年底“四人帮”被粉碎,父亲重新点燃了对艺术和生命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