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既有单纯的包容,又有主动的吸取。其兼容并蓄的开放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亦非尽善尽美,而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长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也为他们了解历史治乱规律,观察现实政治与社会走向,思考人生问题等,提供了难得参照系。唐代咏史诗之兴盛繁荣,如果没有长安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外部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唐代最大规模的建设期,即从大明宫的始建年代至天宝末年(公元634~756年)这一时间段来具体分析长安城中的木构建筑分类、规模、数量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享誉世界的城市———我国唐代都城长安 ,在其存在的近三百年历史中 ,由于有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和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 ,刺激和带动了旅游前所未有的兴盛 ,给中世纪的都市生活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唐代长安旅游活动与经济繁荣密不可分。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中第二个马鞍形的高峰阶段 ,它的都城长安是唐朝最大的工商业都会和政治、经济中心 ,其周围达 70多里 ,规模宏大 ,是现存西安城墙圈内的六七倍面积。从其布局看 ,全城呈长方形 ,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即宫殿区、中央官衙所在地和城市居民区 ,其中城市居民区占地广 ,…  相似文献   

6.
唐代笔记小说中描绘了不少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窦 ,据《乾腰子》记载,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经常被史家引以为适逢其会、富有经济头脑、成功商人的范例。本文围绕窦乆起家的政治背景、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经营特点,重点探讨了唐代以长安为典型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到公元 7~ 10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文明的唐代 ,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唐代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 ,题材广泛 ,数量巨大 ,风格多样 ,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据《全唐诗》载 ,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 ,诗人二千三百多位。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 ,而且还涌现出了大量诗歌艺术天才。除李白、杜甫这两个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诗人外 ,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韦应物、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杜牧、李商隐等 ,也无一不是…  相似文献   

8.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使已死的男女结为夫妻,形成婚姻关系。即生前未婚、或者已订婚但尚未完婚的男女死亡之后,双方父母、亲友为他们举行一个没有新人在场的婚礼,再将他们的尸骨埋在一起,使他们生不同床而死同定,像阳间的一般已婚男女一样,在阴间结为夫妻。令人看来,这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婚姻形式,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作为一种习俗和现象,不仅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而且还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以长安西市这一当时最大的国内贸易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为例,在唐代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行".这些"行"不仅是日益增多的同业商店的名称,有的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了同行业的联合组织--行会,并开始具有了宋以后行会的基本特征.处于萌芽状态的唐代工商业行会,是唐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从长安、扬州城的繁荣看唐代城市个人消费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一个治武功都十分显赫的时代。同样,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了唐代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不论是政治性城市的代表长安,还是消费性城市的魁首扬州,其城市个人消费都形成了依靠市场这一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向达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唐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力作。它首次就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论述中注重音乐、美术等艺术交流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演变。继陈垣之后,将西域华化研究进一步推向完善,是研究唐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终唐一代,长安地区先后实行过自由开放、禁酒、榷酒制、榷酒钱制、榷曲制等多种不同的酒业政策。随着时间推移,长安的酒业政策逐步从宽松走向强化,对酒业的控制性日益增强。它的发展演变同长安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一定联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唐王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北朝隋代以来的均田制,在承认现实土地所有状况的基础上.授予广大民户以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使其从事耕织生产,能够有能力负担国家赋役。同时推行严格的计帐制度和户籍制度,“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尚书省),户部(尚书省户部)总而领焉”(《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又为均田民户建立起详备的档案资料。通过这些制度,既可实现著民于田.稳定耕织结合的小农经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时代,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由于妇女受到限制相对较少,多少也可获得一些接受教育的机会,宫廷妇女也不例外。唐代宫廷妇女接受过教育的,大体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宫前已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另一种则是入宫后才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即使前一种人也不排除入宫后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的必要。唐代的宫廷妇女人数很多,唐玄宗时宫人总数高达4万多人,她们多数是少年时入宫中,有的甚至就是出生于宫中的官奴婢,或是襁褓中就已没入掖庭成为官奴婢,因此她们大都需要接受程度不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16.
唐朝是我国古代陆路和水路发展的极盛时期。交通立法十分发达。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即由著名政治家马周制定了行人“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率先在首都长安城实行,即进城门必须靠左边行走,出城门几必须靠右边行吏。这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见到最早的交通规则。  相似文献   

17.
沈敏 《现代语文》2007,(9):115-115
目前文学研究愈来愈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趋势,即不断地拓展、深化与细化。如何开发新的学术疆域,如何使研究富有个性、深度和可持续性,如何言人所未言和独发新声,成为了摆在文学研究者面前的难于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以古典文学中的唐代文学研究为例,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拓宽学术视野,倡导文史沟通,  相似文献   

18.
从"市"到"场"——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或道观中进行的法事、斋会、祭祀等宗教活动渐渐与文化娱乐以及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所谓"庙会".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格局的变动中,庙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格局来看,在唐前期形成严密封闭的坊市制度,但到唐中后期坊市逐渐被突破,进而向街市格局转变.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佛道宗教活动日渐兴盛.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长安城内一部分大规模经济活动也从"市"转移到"场",从而构成中古都城布局从坊市到街市的动态而有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唐长安城南郊地区可以分为城南和南山两部分.终南山是佛教名山,城南地区位于唐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的过渡地带,与都城长安以及终南山都有密切的联系,长安的诗人和部分官员通过与僧交往、到寺访谒、住寺读书等方式来维系这种联系.而这种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诗人到南郊寺庙的频率与地点选择.  相似文献   

20.
桂林摩崖造像中有3铺单尊观音立像,其双足外撇、足跟相对的表现手法相当特别.通过与同时期国内其他石窟寺造像的比较研究,发现这种表现形式可能与波罗王朝时期东印度的造像艺术有关,带有一定的密教色彩.唐朝中后期在藏东、川西和青海玉树等地的摩崖造像上有所表现,之后随着吐蕃势力的壮大流传到河西地区,最后通过吐蕃与大唐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到达长安.造像主宋伯康来自于长安显赫的宦官世家,观音像的粉本极有可能是由他自长安带到桂州.从这些观音像可以窥见唐末桂州的佛教信仰以净土宗和禅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