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完《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练习。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而能抒发出来的呢?我作了考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  相似文献   

2.
<正>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是一篇散文,作者许地山以朴实的语言,借助花生向学生讲述了“人不能光看外表,要富有真才实学”的道理。教学《落花生》一文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时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习作例文《落花生》(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谈“怎样做人”的文章。作者采用了“借物言志”的方法,用轻松活泼的对话形式和具体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生活哲理。全文主要由五个人物的对话构成,作者在安排谈话形式和组织人物语言方面显示了不凡的功力。  相似文献   

4.
赵挚 《湖南教育》2009,(4):28-29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许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他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记叙文。它语言朴实,文章短小,仅用四百多字借花生的特点说明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父亲借花生喻人的那段话的含义。教学本课时,可采用“直插中心,扣点训练”的导学方法。先直插文章中心句并初步理解其含义,接着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花生的一般好处”和“花生最可贵之处”这两  相似文献   

6.
优秀设计《落花生》是一篇“老”课文。尽管我曾多次执教过这篇课文,但我深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是为学服务的,面对新的孩子,我决定从调查他们的学习需要入手,不但让他们在课前查阅作者和其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还开展了“最佳问题手”竞赛,让他们提出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还真行,归纳起来,主要提了以下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把笔名取为“落花生”,而叫“落华生”?·为什么父亲要将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为什么课文要把“议花生”当作重点来写?·为什么父亲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让孩子去体会…  相似文献   

7.
《落花生》借物喻人,以质朴的笔触从父亲对落花生的评价娓娓道来,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第十一册)是一篇借物明理的散文,它借花生的某些特点,说明了做人的深刻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可贵志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从“我们一家人”怎样开荒、买种、翻地、播种,写到收获,以及一家人过  相似文献   

9.
阅读课文《落花生》(第十一册)通过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借物明理,含义深刻,教学时应注意“挖深,联紧”。挖深。本文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要抓住课文中一家人议论花生的部分,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搞清“有用的人”和“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两种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为什么不好?这样一步步深入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把言中之旨挖出  相似文献   

10.
学了语文第十一册中的第八课《落花生》后,有一个习作练习,要求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关于稻花的作文。说明题目要求后,学生哗然,他们睁大眼睛,发出惊讶之声,有的问:“稻子还有花呀?”有的说:“我怎么从没有见过?”他  相似文献   

11.
绘景状物,是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写作方法。 《秋天的树叶》是小学五年级上册习作中的一篇,写这篇习作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只会抓住树叶的形状和颜色来写,可是形状和颜色用一两句话就写完了,然后就没什么写的了。  相似文献   

12.
统编小学语文第九册除了三类课文,还安排了《习作例文》四篇。在编排上,《习作例文》属于第二类课文(阅读课文)。讲授这类课文,既要体现“半扶半放”的原则,又要完成它所担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双重任务。怎样搞好《习作例文》的教学,我的体会是: 一、教学目的要单一,重点要突出,内容要集中《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文。通过一家人在过花生收获节时,父亲和姐弟几人的谈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游褒弹山记》(中师语文第二册)是一篇通过记游而进行说理的散文,作者把记游和说理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六百来字的篇幅中二十次使用“其”,理解“其”的含义,有助于加深对文意的把握。文中的“其”归纳起来有七种用法: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二的一篇作文题目,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利用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因此在本单元的习作中也让学生想象自己离开家乡二十年后再次回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并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本单元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以这篇习作的教学为例,探讨作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第九册第二组课文是培养读写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由《黄河象》、《落花生》、《小青石》,“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组成,重点训练项目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测重于写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写文章怎样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并能联系学生的习作,克服不会取舍材料,平铺直叙,详略不当,没有重点的毛病。教学本组教材怎样围绕训练项目,从整体入手,培养读写能力呢?我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浅析 本组的三篇课文,都是以物做题目,但文体不同,《黄河象》是一篇结构严谨的科学小品文。《落  相似文献   

16.
《落花生》教学浅议河北武安市白茹叶《落花生》一课选自《许地山选集》,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十分喜爱花生的品格,生动曾以“落花生”为笔名发表文章。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切,借物喻人,结构严谨合理,详细颂扬了落花生精神,阐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相似文献   

17.
平时作文课,我们常常碰到如《我的××》一类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一篇习作《我的妹妹》,其中有一个小节是写妹妹很吝啬,她有一本小人书,邻居亮亮想看,但妹妹不肯借。小作者是这么写的:“敏敏,借我看一看好吗?”亮亮问。  相似文献   

18.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19.
王金墙 《教师》2011,(24):32-32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家许地山小时候和哥哥、姐姐在妈妈的建议下,利用家后园半亩空地种下花生,没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全家人在收获节的晚上,畅谈花生的特点用处,爸爸借花生的可贵地方教育孩子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的故事。文章选材平常,但能以小见大,借物喻义,道理深刻,是一篇指导学生阅读和练习写作的好范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家许地山小时候和哥哥、姐姐在妈妈的建议下,利用家后园半亩空地种下花生,没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全家人在收获节的晚上,畅谈花生的特点用处,爸爸借花生的可贵地方教育孩子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的故事。文章选材平常,但能以小见大,借物喻义,道理深刻,是一篇指导学生阅读和练习写作的好范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