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看似矛盾对立,山林却因“蝉噪”和“鸟鸣”更显和谐幽静。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常借助各自矛盾的一面来显示和肯定自己的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思维法则。  相似文献   

2.
捕蝉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莲花山玩耍。到了莲花山,我和爸爸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只听到一阵一阵"知了,知了"的蝉叫声从四面八方的山林中扑过来,让人仿佛置身于蝉的世界。我突然  相似文献   

3.
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有几种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几种手法,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区别。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  相似文献   

4.
捕蝉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莲花山玩耍。到了莲花山,我和爸爸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只听到一阵一阵知了,知了的蝉叫声,从四面八方的山林中扑过来,让  相似文献   

5.
薛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在清淡之中海棠方显得愈加娇艳。南朝·梁诗人王藉有名句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噪方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它们都道出了审美意识中“淡”和“艳”、“噪”和“静”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是需要运用这样的辩证法的:“忽报人间曾伏虎”,胜利捷报传来,兴奋异常,但不是纵情欢笑,而是“泪飞顿作倾盆雨”,这哭比笑更为激动。林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消息,如雷轰顶,本该失声痛哭,而爱哭的林姑娘却一反常态,曹雪芹一连写了她九次笑:她笑着到贾母屋里,笑着探问宝玉,一而再、再而三地瞅着宝玉傻笑,又笑着回去,笑着对紫鹃说:“我那里就能够死  相似文献   

6.
总是一前一后保持着不长不短的距离,总是让自己的车轮覆盖过前面的单车碾过的痕迹,总是跟在他的后面,看着被风吹鼓起来的衬衣,心跳得厉害。总是闻到青草的味道,总是听见夏日的蝉噪,总是将心思悄悄地埋在角落里。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贵在真情流露,重在生活积累。相较而言,写作技法是次要的东西,但如果在真情激发文字的同时借助于一定的笔法,巧妙行文,则无疑锦上添花。曲笔行文当属有效技法之一,下面结合典例作点浅谈。一、以有声写无声欲突出其静,往往可通过写声音来渲染。如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的鸣叫来突出山林的幽静,这恐怕是只要进过深山的人都有的同感。而在学生习作中,也有不少运用了此等技法,如写课堂之静,静得连地上掉一根针也听得见,静得好像听得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写比直白的写静效果要好。二、以乐写哀鲁迅的作品《孔乙己》透着一股悲…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牛性情温顺,吃苦耐劳,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在文人墨客眼中,牧童是一个极好的题材,常被写入诗文,画入画中。这时的牧童已不再是单纯的现实再现,而是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最后…  相似文献   

9.
夏天,漫山遍野绚丽多彩,鸟语花香。我们幼儿园离山林很近,所以我经常带孩子们出去走一走,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一天,在外出散步回来的路上,我和孩子们在林荫小路边休息。忽然,一名幼儿将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说:“听,什么在叫?”“是蝉。”另一名幼儿急忙回答。这时,孩子们立刻停止了嬉戏,一起静静聆听,并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老师,看,蝉在那儿。”宋佳叫到。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哟,可不是嘛,一只蝉正悠闲自得地趴在附近的树干上在“唱歌”呢。“老师,快抓住它。”调皮的宋扬小声提醒我。“好,看我的。”于…  相似文献   

10.
金色的树叶     
金色的树叶飘下来,落在山林里的小路上。在金色的落叶中,小蚂蚁学校开学了。热情的蝉,准时奏响上课的铃声。  相似文献   

11.
求雨     
萧森被喊起来读课文。是语文课本第七课《蝉时雨》。……想起那年七月,天空逐渐在安静里远去,远处轰鸣着隐约的雷声。母亲撑伞送来了红豆,希望我带走。她的笑容和红豆的味道,就如同四周的蝉时雨般清晰,自回忆里一次次卷土重来……窗外的雨声声响起,几分钟内竟瓢泼起来。萧森被这突如其来的雨声打断,兀自站在那里,  相似文献   

12.
这条沙砾和泥土做的车道,大概有一里长。有些地方树枝在头顶搭起穹窿,把路抱住,每棵树都有一种怀念的样子,树枝们好像在试图把过往的回忆取回到自己怀里。一片深蓝的天被它们无数的希望几乎全部掩盖住,但天空中的阳光总是找得到漏洞,最终滴到了地上,使得地面参差的沙砾、杂草和泥土显得更斑驳醒目。车道两边是稠密的年轻树林,林中的蝉一直嗡嗡作响,让人感觉这片闪烁着灿烂光芒的土地有发电的能力。在哼唱的它、在赞颂碧空的它,我能听到,我们被它感染上了一张永不磨灭的笑颜。  相似文献   

13.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工维给了我们蝉噪与鸟鸣的情境,计我们感觉到了山与林的幽雅寂静,给了我们一种大自然幽雅美的感受;大自然如此.教学也是如此.过去的数学教学近乎死水做澜,数学问题与生活严重隔绝使数学成了“失却活水的涸泽之鱼”.  相似文献   

14.
催眠树     
狒狒随动物观光团来到喀麦隆,因旅途劳累过度,竟失眠了。于是,狒狒从床上爬起来,推门走向附近的树林。月光朦胧,林中幽静。狒狒在林中漫步,领略着午夜林中秀色,忽然前面传来声音:“您好!您是第一次来到我们这儿吧?”狒狒十分惊奇,左顾右盼,前瞅后看,既不见人也不见伙伴儿,便问:  相似文献   

15.
1、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课文中说,蚋并不弄死或吃掉蝉,只是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而已,故此处的“牺牲”一词用得不当。宜将原句中的“让自己牺牲”改为“让它毁掉自己的卵”。 2、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课文中说蚋要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蝉卵里换上蚋卵以后,蚋卵业已受损,而如是“混进异类的卵”,那原来的卵(蝉卵)必定完好无损,只是把  相似文献   

16.
在一片幽静的山林中,一个黑影闪过.接着,一个肥硕的身影如导弹般追了上来,一掌打翻了"黑影".两个黑影又在林中激斗,最后,胖子打倒了"黑影".那个胖子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斗士--功夫熊猫--阿波!  相似文献   

17.
蝉诗三绝     
蝉,俗名知了,栖于高树之上,古人误以为蝉靠饮露为生,因此视为高洁之物,加以偏爱,歌以咏之,生产了一些咏蝉诗作。在唐人咏蝉诗中,有三首深受后人称道,被誉为蝉诗“三绝”。“一绝”是虞世南的《蝉》。虞是隋朝旧臣,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重用,声名远播,因此有感而发,托物寓意。诗为:“垂绥清  相似文献   

18.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与静、鸣和幽这两对看似矛盾的状态在某种状态下却是如此的和谐统一。假若我们用对立统一的眼光审视语文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其实有许多文章都用了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作者匠心独  相似文献   

19.
一项统计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在很多学校,语文课竟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而有的语文老师竟被学生戏称为"祥林嫂"。原因何在呢?就是老师把一篇很好的文章讲得支离破  相似文献   

20.
六月的蝉     
<正>成长标签:烦恼、卑怯、感悟六月的蝉依然在亢奋地叫嚣着,蝉鸣声爬满了整个夏天。这让阿丸有一种错觉,不知道是夏天带来了蝉,还是蝉带来了夏天。蝉儿叫得依然欢阿丸十六岁那年的六月跟往年的每一个六月一样,阳光里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蝉的叫声,一刻也不得消停,叫人无法安眠。但就在这个六月的一天,阿丸却睡过了头,迟到了。本来即使在H中迟到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国有国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