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外收获     
我和《上海教育》的“情结”还得从前年说起。妻子在一所中学的收发室工作,专门负责报刊杂志的接收和发送,所以每天都有一大堆的报纸和刊物让我“饱眼福”。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而我和《上海教育》却是“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浏览时常常被我搁在一边不予理会。有一次,星期天,天下着蒙蒙细雨,闲来无事的我躺在床上把送来的报刊一一过目,看完后便随手把一旁的《上海教育》拿起来翻看,以便再消磨一下时间。翻着  相似文献   

2.
“压岁钱”     
春节前夕,大儿子一家三口来帮我和老伴“大扫除”。儿媳在整理写字台时,发现了我装订好的2005年全年的《老年教育》杂志,她随手翻阅,竟一见钟情。打扫完卫生,连水都没顾上喝,便拿起杂志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一副如饥似渴的样子。春节这几天,儿媳一不出门,二不看电视,把我珍藏了几年的《老年教育》全部翻出,细细地品读起来。“过去一提起‘老年刊物’,便觉得乏味无聊,没想到《老年教育》这样丰富多彩。这是我退休后读到的第一份老年刊物,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刊物之一。爸爸,想不到咱家还藏着这样的‘宝贝’啊!”儿媳扬了扬手中的《老年教育》,兴高采烈地说。  相似文献   

3.
据《吕氏春秋》卷十七记载,孔子带着门生周游列国时,被匡城人“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极度困顿。门生颜回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粮食,连忙生火煮饭。当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了一把饭送到嘴里吃了,很不高兴,对颜回的为人产生了怀疑。待颜回把饭送到他面前时,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时梦见死去的父亲,想祭奠他老人家,饭要干净才行。”颜色连忙说:“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煮饭时,烟尘掉在锅里,我不想把饭都泼掉,又怕先生吃了烟尘,于是我就把这一团脏饭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心里很不平静,感…  相似文献   

4.
袁瑢 《上海教育》2007,(1B):25-2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唐盛昌 《上海教育》2007,(1B):24-24
《上海教育》伴随我40多年的教育生涯,我也见证着《上海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一本普通的教育类刊物演变成如今影响越来越大的中国第一本教育类新闻杂志,我最大的感受是,她以“新·实·活”的特点紧密把握着教育发展的脉搏,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及时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信息,同时也创设了交流教育思想的良好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应该说,在工作期间,自从知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纲要》的颁发,幼教改革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所说:“变化是全方位的”。可当初我刚接触到《纲要》时,却是猫吃乌龟找不到头。《纲要》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可是如何把这些理念转化为我的教育行为呢?我感到自己仿佛被一团迷雾包围着,看不清前进的道路在何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图文鞋风波     
A城有一个叫KK的博士,他研究了五年,才研制出了一双鞋子——图文鞋。这种鞋能带人们进入书籍里面,让人们看到书中的人物,并参与到他们的故事中去。图文鞋刚刚在商场销售了一天,就被一抢而空。全城的人都有了一双图文鞋,KK博士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豪。市长的儿子把他那本《格林童话》翻了好几遍,然后,他穿上图文鞋,踩在了《渔夫和他的妻子》这篇故事上。“嗖”的一声,他发现自己已经来到海边的一间小茅屋里,故事中渔夫的妻子正悠闲地坐在竹椅上。“快去做饭!”市长的儿子说。妻子听到他的话后连忙站起来,去厨房做饭。可她转过头一想,觉得有…  相似文献   

9.
肖力 《早期教育》2005,(5):18-18
一天,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午睡了,睡着睡着,晨晨听到一种哭声,声音越来越大。他轻轻地从床上爬起来,顺着哭声一看,原来是一本小画书趴在地下哭。晨晨问:“你为什么哭呀?”小画书说:“刚才你看画书时,我让你看了许多好看的动物,看完后你应该把我放在图书架上,和我的朋友放在一起,可是你把我扔到地下,还碰伤我。”晨晨听了心里非常难过,连忙去拾小画书。  相似文献   

10.
精神的绿洲     
女儿在扬州市广陵区老年大学工作,年逾古稀的我近水楼台,经常到她那儿借阅书报。2004年8月的一天,我在女儿的办公桌上,发现一本新到的《老年教育》,便翻看起来。看着看着竟入了迷。见我甚是喜爱这本刊物,女儿笑着说:“爸,从明年开始,我给您订一份好了。”我说:“要是能看到过去几年的《老年教育》,那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1.
《宁夏教育》2006,(11):9-9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订阅《宁夏教育》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学好、用好《宁夏教育》刊物方面,我们做到“一个结合”“、两个提高”“、三个培养”。(一)一个结合学好用好教育刊物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多年来,我们始终要  相似文献   

12.
林克星 《上海教育》2006,(7A):33-33
1988年8月,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山城德化一所最偏僻的小学任教。报到那天,学区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上海教育》,说:“山区学校夜黑,送你一盏灯,好让你不迷失。”灯?夜黑?不迷失?我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13.
读者心声     
作为农村一线教师,自两年前在县上教研结识了《教育科学论坛》杂志后,我一直在其丰硕营养下成长。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度读刊,总感觉刊物在对教师和专家关注的焦点上,还没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未能完成一个书面“教育论坛”的格埘,大多还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希望刊物能在深度调研后,搭建平台把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能扭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利于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综合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读者心声     
作为农村一线教师,自两年前在县上教研结识了《教育科学论坛》杂志后,我一直在其丰硕营养下成长。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度读刊,总感觉刊物在对教师和专家关注的焦点上,还没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未能完成一个书面“教育论坛”的格埘,大多还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希望刊物能在深度调研后,搭建平台把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能扭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利于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综合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案例:在思想品德课上,我正在教《助人为乐》这一课。突然一个孩子的小手举得老高,他站起来后认真地说:“老师,不能随便帮助别人,会好心没好报的!”我顿时一愣,所有的同学也愣住了。那孩子见大家不信,振振有辞地说:“真的!报纸上登过的,一位老大爷被车撞伤后,有位好心的叔叔把他送往医院,结果最后却被老大爷的家人诬陷为肇事者。”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对,我也看见电视里报道过!”“那位叔叔真倒霉!”“是,所以我妈让我少管闲事!”……孩子们七嘴八舌争论个不停,看来我的爱心教育是无法进行下去了。可…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科研》是我最为喜欢阅读的教育期刊之一。自1981年10月创刊至今,我是每期必读的。我之所以深爱她,首先因为她“定位有特色”。办刊伊始,她就把刊物定位在群众性教育科研“向导”这个角度上。依我之见,上海市教育科研能从高师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圣堂里走出,得以在基层中小学蓬勃开展,可以说,“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我清楚地记得:《上海教育科研》试刊(其时刊名是《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5年第3期改现名)第一期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推广介绍由顾泠沅同志领导的青浦县数学教改试验组的文章:《我们是怎样开展数学教学试  相似文献   

17.
林光荣 《教书育人》2000,(17):20-21
有一部电影名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事。在我们教育界,也有一个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创伤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一些教育同行以及社会和家庭应有的关注,还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因此,笔者感到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上海教育》曾登文强调要重视“八种学生”的教育问题。所谓“八种学生”是指那些家庭破裂、父母不全的;受到坏人污辱、犯过生活错误的;有先天性生理残缺的;智能低下而学习长期落后的;长期患慢性疾病的;因家长犯罪被判刑而背上包袱的;受黄色书刊毒害而精神萎靡不振的;…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来,我和《教育研究》是很有些“缘份”的。《教育研究》既是我最早读到的教育理论刊物(并且始终是我必读的几种学术刊物之一),也是我最初发表习作的园地。作为读者,我把她当成诲人不倦的启蒙老师和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作为作者,我更把她视为良师益友和成长进步的动力。 为了《教育研究》今后的发展,这里主要说一些属于“意见”或“建议”范畴的话,有些是对《教育研究》杂志社说的,有些则是对有关部门和人士说的。  相似文献   

19.
在班里,我的作文数一数二,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给大家听,同学们都称我为"写作牛哥"!有一次,上英语课,司老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让我们反复读单词,直到她说停为止。我们的日记本正好放在讲台上,她随手拿了一本翻看起来,看封面应该是我写的那本。她翻着翻着,突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一篇又看一篇,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从她那  相似文献   

20.
李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0
我与《上海教育》结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 《语学习》编辑部组织的“中青年语教师沙龙”在大同中学举行第二次研讨活动,我作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发言。此后就匆匆退场了,准备回校上拓展课。一个诚恳的年轻人追了出来,说:“李老师,您刚才的发言有没有底稿?能不能给我一份?我是上海教育杂志社的。”说着,他就递上了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