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师的预设 “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3.
张毅 《高教研究》2010,26(2):27-30
高校的“问题学生”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比较突出,“缺陷”与“特长”并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使然。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学生”;通过提升“问题学生”的“软实力”、加强跟进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袋等路径来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发挥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仅用“分”来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然而,我校在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中,师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学生路线”就是一条“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路线。既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那么,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青年学生富有活力,他们更能用新的思想方式来观察处理问题。如果我们还用陈旧的本本来束缚学生,那么,必然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教育活动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走“学生路线”“从学生中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班主任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更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点对象,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视角来认识“问题学生”,会有一些新的认识:“问题”是学生人生发展所必需的,“问题学生”的标准是发展的,“问题学生”自身也是有潜力的,“问题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主观世界。而在传统的基于已有“理论假设”而进行的教育转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理论假设”是理解普遍性问题的;“理论假设”实施者的过分效忠;改变学生,以适应已有理论假设。基于“问题学生”主观框架的转化思路为:调整转化过程,以适应问题学生的资源;调适转化关系;调适转化,使之适应问题学生的改变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常常要苦口婆心地对他们批评教育。从道理上讲,这对于学生该是一剂剂“利于病”的“良药”,可这“良药”却常常由于“苦口”而让学生难以下咽,其“利于病”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怎样给学生以“不苦口”的“良药”来提高“疗效” ?   平等,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善意”为借口,凭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不是在训他,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与他交流,用宽容的…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而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我们就应当承认,我国初中教育质量大面积低下,而且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分歧是对少数学生负责还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的问题;是教师教少数学生还是教全体学生的问题。要实现“转轨”,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变对少数  相似文献   

11.
所谓“问题本位”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来统揽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问题本位”教学,是基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提出来的。它对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本文拟就“问题本位”教学问题,从学生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不以学生为本,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来设计,那么再美好的设想,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13.
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深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预防、矫正和反思等全过程。然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头痛医头”的正在进行时式的教育,或者是“痛定思痛”的过去进行时式的教育;重视矫正  相似文献   

14.
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最新理念》一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教育“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我们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种问题 ,却缺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缺少问题意识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精神。我们希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与有志于此的同行深入地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新课程是伴随着新思维而产生的 ,新课程必须要有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来支持 ,其中教师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至关重要。那么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和体现其主导作用呢 ?首…  相似文献   

15.
张君 《知识文库》2022,(23):85-87
<正>伴随“双减”政策的推行,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作业的“减负增效”成为目前教育的新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作业,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数学作业。本文主要从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基本思路和策略,使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让作业变得更加有效。伴随“双减”政策的推行,作业的“减负增效”成为目前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话题,尤其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再提倡以前的“题海战术”以及“数学知识灌输”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多的是要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为主,  相似文献   

16.
简论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  相似文献   

17.
一、选聘“学生校长助理”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学校教育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是现代教育对学校育人的要求。“学生校长助理”来自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他们最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最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也能够从学生的视角来反映校长在日常管理中不易发现的一些问题,为校长改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选聘“学生校长助理”,是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喧宾夺主     
我心中的教育模式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喧宾夺主”。即喧学生这个宾,夺课本这个主。这是什么意思,很好理解。也就是说.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观戏”。而是老师提出某一个问题或现象,由学生来讨论、探索。这时,老师就像是裁判.对学生的思路、观点和结论进行纠正,这对于传统教育来说.难道不是“喧宾夺主”吗?  相似文献   

19.
是让教育适合学生 ,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 ?对这个问题中外教育史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 :“知识本位论”的倡导者认为 :“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儿童的偏好 ,社会的需要或政治家的意愿基础上。”他们主张教育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社会本位论”的倡导者则认为 :“教育以满足社会 (主要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基本取向。”他们主张 ,教育就是要依照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 ,并根据目标设计组织教育课程 ,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来判断课程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一方面,现行“三生教育”教材是开放式的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三生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接受“三农”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与今后学生服务“三农”的现实结合起来.笔者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结合近年来在开展“三生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体会,试图探讨如何在农学类高校的“三生教育”中融入“三农”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