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悲凉心境,引起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鸣,加上诗中时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登幽州台歌》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相似文献   

2.
我多次读《登幽州台歌》,每次都牵动我的感情,使我一次再次地联想到陈子昂那卓立千古的高大形象和他那些独树一帜、广启后世的诗篇.《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讨伐契丹时写下的.武攸宜靠与武则天同姓当上统帅,因不懂军事屡遭惨败.陈子昂进言不纳,又请分兵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给予降职处分.陈子昂的爱国激情遭到如此打击,此时登上幽州台而有此诗.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记述了当时情况说:“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与同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登幽州台歌》作为登高诗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在诗歌内容上登高而无景,在诗歌情感上多因登高而悲怆,在诗歌形式上错落而有致。在教学中要立足诗歌的文本特质,针对学生理解的疑难点和困惑点进行设计:补充背景,初识诗人情感特质;细读感悟,品味诗人情感内核;知人论世,解锁诗人情感密码。  相似文献   

5.
魏燕 《甘肃教育》2011,(9):29-2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26页有《登幽州台歌》。其旁边附了一幅画,画的题目是“刘子昂登幽州台”,作者为刘旦宅。显然,这个题目有问题。  相似文献   

6.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唐幽州治蓟,为古燕国国都,传说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怆然,伤感貌。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古人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伸情怀的诗篇有很多。在这类诗篇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树一帜,最为脍  相似文献   

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具有  相似文献   

8.
前两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几乎风靡了全中国,你一定记得小燕子摇头晃脑哼出的“妙语”——“前不见烤鸭,后不见蹄膀……”可是你知道吗?这是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变来的呢!这首诗名叫《登幽州台歌》,寥寥四句,传颂千古: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法国诗人雅克·普雷维尔(1900—1977)与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电感应,也许是前者的著名诗篇《公园里》“克隆”了后者的《登幽州台歌》,也许是伟大的诗人对大千世界均有一种近乎单一时空的哲理沉思,两首“相隔了千年后的美丽”的诗在我脑海中“邂逅”,印证了当前很时尚的一句名言:“简约而不简单”。  相似文献   

10.
《登幽州台歌》一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从而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中学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也选了此诗,并要求学生背诵,编者以为,背诵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更好地欣赏诗本身。  相似文献   

11.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作、欣赏这首诗首先要对诗人当时的处境作一了解、分析。以前的屈原、后来的李白等等都曾以宇宙时空为题感慨人生,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道出诗人的不幸和失意,而是要读者凭借知识和想象力来体悟该诗的真正含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在政治上具有卓见的才华,却未得到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  相似文献   

13.
四、关于四维“时空”近日与友人谈几何,不禁联想到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语文解释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运用新批评法与神话一原型批评法,对《登幽州台歌》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以丰富此诗的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真切的思想情感。本文拟对这两首诗词作一番鉴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运用新批评法与神话—原型批评法,对《登幽州台歌》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以丰富此诗的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7.
唐诗之祖 指初唐诗人陈子昂。他以"风骨"、"兴寄"矫正了齐梁时期遗 留下的淫靡之音,"子昂崛起,始创辟为古诗,至李杜益张大之",所以"唐诗之 祖"之称恰如其分。陈子昂的名作《登幽州台歌》,笔力苍劲雄健,具有震撼人心 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徐慧 《学语文》2014,(2):40-40
正杜甫晚年的诗歌常令我们心旌摇曳,诗人到底是用什么如此拨动读者的心弦呢?我想除了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一、不屈的生命意识古往今来,有不少登高的诗歌,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身世之感、怀才不遇之苦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对家乡亲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的诗歌理论而非诗。但是,他的一首小诗《登幽州台歌》却似洪钟巨响般地奠定了他的诗名。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碰撞交织中,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士不遇”的传统主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小为大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20.
唐人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篇幅短小,意境深远而著称,英诗翻译是否能将原诗的精炼和意境都表达出来?五首中外翻译家的译作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们对原作的阐释,翻译立意的角度和方法都具有独到的见地,通过比较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