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治国 《老年教育》2010,(10):58-58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但饮食不能加速,而要减速。倡导“慢食”,即提倡在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操之过急,狼吞虎咽。清代一位叫石成金的在《长生篇秘诀》中写道:“饭食缓嚼有益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  相似文献   

3.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4.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5.
生活卡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人们日常食品离不开五味,但五味之物不可过食或偏嗜。祖国医学认为:“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酸走筋”,“咸走血”,“辛走气”,“苦走骨”,“甘走肉”。多食酸则伤肝,多贪咸则伤肾。多食辛则伤肺,多贪苦则伤心,多食甘则伤脾。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观察也发现,多食咸会影响水盐代谢,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肝硬化和肾脏疾病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过食苦,易伤及胃肠,因而易得胃肠病。多食辛,  相似文献   

6.
人体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饮食不当有关。中国古典医学论著的《内经》云:“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告诫人们有病不要只靠药物治疗而忽视了饮食调理。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的饮食调理:感冒:饮食宜稀烂清淡。生姜、葱白、香菜为发散风寒常用之物;油菜。菠菜等宜于风热之症,应对症适当多食;油脂。鱼肉等荤腥品以不用或少用为好。慢性支气管炎:饮食宜清淡。应多吃新鲜蔬菜,如大白菜、油菜、胡萝卜、西红柿等,既能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可清肺去火。柑桔。梨、菠萝、莲子、蜂蜜。猪肺等,可清痰祛疾,补肾养肺。多吃瘦肉、动…  相似文献   

7.
饮食历来是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之一,先秦文学中也有较多与饮食有关的作品或作品片断。由于特定的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先秦文学所写的饮食,通常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平面性的物质现象,而是与诸多事物、情理相融相通,从而呈现出精神化和立体、多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食与德、食“物”与食“德”的交融,包蕴万物之理的饮食,隐藏未来与祸福的饮食,作为人物特定性格、情感之载体或符号的饮食等等。先秦文学中的饮食书写,具有抒情、说理、叙事、写人等多方面的功能,其流风余韵绵延不息。  相似文献   

8.
吴金昌 《师道》2002,(1):60
据统计,70%以上的教师患有程度不同的咽部疾病。人的发音器官十分娇嫩,如果使用不当,受到损伤,就会出现咽喉疼痛、声带充血水肿或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失声,因此教师必须讲究科学用嗓。“气为声之本。”古人云:“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陈汝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仅就诗中两处注解略陈点滴着法.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既兮,不可说也.”的分析中重在阐述一己之见,在“氓之,抱布贸丝”的注解上重在辨别优劣取舍.  相似文献   

10.
中师文选第一册(人教社版)《氓》诗中第三节有这么两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将此句注释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中师文选教参(人教社版)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认为,将“说”的两句解释为“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都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说”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说”。现代说话的“说”,古人在文章中用“曰”、“云”、“语”、“谓”等表示。在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一)“食货志”名称的由来及其编撰体裁“食贷志”之名,始自《汉书》。但“食货”这一名词,却是从《书经·周书·洪范》篇中而来。《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日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简言之,“食”指的是生产范围内的事情,“货”则属于流通范围里的事情。在二十五史中,关于中国古代“食”与“货”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但在二十  相似文献   

12.
人体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饮食不当有关,中国古典医学论著的《内经·素问》云:虚则补之,药以法之,食以随之”,告诫人们有病不要只靠药物治疗而忽视了饮食调理。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的饮食调理:感冒:饮食宜稀烂清淡。生姜、葱白、香菜为发散风寒常用之物,油菜、菠菜等宜于风热之症,应对症适当多食。油脂、鱼肉等荤腥品以不用或少用为好。慢性支气管炎:饮食宜清淡,应多吃新鲜蔬菜,如大白菜、汕菜、胡萝卜、西红柿等,既能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可清肺去火。柑桔。梨、菠萝、莲子。蜂蜜、猪肺等,可清痰祛痰、补肾养肺。多吃瘦肉…  相似文献   

13.
读书养气     
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读书养气,自古有之。读书能够养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豪气。如果说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之气,那么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则是一种民族正气,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粮食是一种民族骨气。  相似文献   

14.
“茹毛饮血”已为人们经常用来说明原始人类的饮食状况。“茹毛饮血”一词始见于《白虎通》、来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原始人类怎么个“茹毛”法。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其毛以助其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陈澔在《札记集说》中则说:“未有火化,去毛不尽,而并食之也。”《辞海》释“茹毛饮血”,“谓太古时人们还不知熟食,捕到禽兽连毛带血吃。”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词典》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小词典》的释义也同此。我们认为达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其书,所记博而且“怪”,世人读《山海经》,非晋代郭璞注,则不可明矣.郭氏之注,旁征博引,而尤重目验,通古今之名,异方之语;求山川诸物得名之由来;辨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郭氏之注,可谓博大精深,信而有据.其所不详者,则付诸阙如,益见其为学之严谨.试分条述之.  相似文献   

16.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饮食文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包括饮与食两个方面,饮,指饮茶、饮酒;食者,吃也。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所饮所食者,乃天地间可饮可食之万物。其范围之广,方法之精,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中国人在饮与食时,既追求物质的享受,又强调精神的修养,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夏丐等先生直谓“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谈吃》)。中国的“善吃”,表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领域。在物质方面,无论所饮之茶、酒,还是所食之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决不仅仅是维持…  相似文献   

18.
《母婴世界》2013,(12):72-74
餐前需知 哺乳期的妈妈:市面大部分火锅都偏燥热,的功能都比较弱,加上冬季干冷的气候影响,如果母亲这时饮食过分燥热,则容易影响奶水,导致孩子也出现“上火”的问题。如果无可避免,妈妈也可以选择较清淡的汤底和以蔬菜、谷物为主食。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 ,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 ,亦指作为理性的理念的思维存在 ;“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 ,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 ;“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