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对其溶入社会,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学校体育的社会特性,学校体育对培养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彬 《体育世界》2007,(3):26-2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对学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心里适应能力发展现状调研,在其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李燕红  严运旗 《精武》2013,(36):114-114,116
社会适应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的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等,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现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体育游戏概念、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体育游戏的特点,从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经受挫折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闻兰  路锋辉 《体育学刊》2007,14(6):68-71
为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AHP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总结分析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评价性,以及对评价指标的选择,确定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内容;通过进一步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5.
孙玉巍 《冰雪运动》2011,33(5):51-56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冰雪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的完善。冰雪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整合冰雪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组织冰雪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创新冰雪体育课程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就业理念,实现冰雪体育教育的双向建构。冰雪体育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冰雪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的完善。冰雪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整合冰雪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组织冰雪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创新冰雪体育课程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就业理念,实现冰雪体育教育的双向建构。冰雪体育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可 《体育世界》2007,(6):36-37
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的社会学功能进行剖析,寻找出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为大学生毕业尽快溶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俊娃 《精武》2012,(14):45-45,47
为了探讨“探究式”教学对大学一年级女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珐、教学实验法、文理统计法。通过在正德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女生健美操选项课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分析,验证“探究式”教学对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为高校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社会性、竞争性、规范性、约束性等特点,可对个体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与心理弹性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角度出发对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对其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起着承载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能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行为约束能力;其精神文化能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整体辨证的思维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简单介绍学校运动竞赛的类型,重点分析学校运动竞赛对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角色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约束能力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运动竞赛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希望学校能积极倡导运动竞赛,正确把握运动竞赛发展方向,将运动竞赛与人的培养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竞赛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超 《体育世界》2014,(12):68-69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针对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做出新的阐述,提出四个“有助于”,即认为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体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性的提高;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精神。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教学实验法,对272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16周的体育教学实验,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问卷》测查教学实验前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结果表明: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和篮球选项班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随着自然成长和体育教学的影响得到了发展;武术、跆拳道选项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健美操和篮球选项班,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及矛盾特征,使得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职校生社会适应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指标序号法构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体系。五个维度按照权重系数大小分别是角色适应、社交适应、生活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具有区分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运动项目本身特点来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指出:78.84%的人在30以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锻炼。其中以女性情况更为严重,原因颇多,但缺乏体育意识是其最根本原因之一。为了使人们早日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为了大家能够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地生活、工作,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培养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校体育从运动参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设定了课程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及健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21世纪的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就是大学生一个不断锻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文道金 《体育博览》2011,(7X):113-113
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人际沟通的适应、规范意识的适应、团结竞争的适应、抗挫折能力的适应等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使学会建立和谐的沟通技能,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影响。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对人才要求更加严格,更加苛刻,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更需要一个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不能吃苦,意志薄弱,忍耐性差,依赖性强,不能独立自理生活等问题。在学生时代,很多人的身体状况良好,而一旦进入社会后,有的人仍然能保持身体锻炼,  相似文献   

20.
女生怕上体育课,原因在于体力、耐力差、力量弱、上体育课感到累,因而体会不到体育的乐趣,仅仅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对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女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女生体育兴趣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