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级阶段﹄与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南振中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标志着我们党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体现了以江泽民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从而实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如何运用这两大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党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新闻工作者也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400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于1996年12月21日在深圳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的60名议员,完成了筹建香港特区的第二大中心工作。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的产生,对实现香港平稳过渡和特区成立后正常、有效运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对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人类的全面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倚重科学技术。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开发和创新,在普及、推广和应用领域的成效,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愈来愈突出。在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新的军事变革面前,如何从科技强军的需要出发,发挥新闻媒介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军事科技报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军事科技报道与过去相比正逐步走向经常化、正规化、大众化,许多媒体还开办了专刊、专版、专栏、专题;所发报道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军事科技报道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相比,与我军战斗…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报纸文学副刊自20世纪初叶盛起,走过风雨百年.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作家摇篮”、“读者精神家园”的报纸文学副刊,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创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近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贡献巨大.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经济大潮下社会文化转型、报业新闻改革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堀起,文学副刊逐渐呈现萎缩退化之势.至新世纪初,全国报纸更出现“减副热潮”,一边是娱乐、消闲、家居、汽车、旅游合炖的“周末版”占领了高格调的文学阵地,一边是文学副刊招牌依旧,“园子”不再是原来的“园子”,变为消遣性、低级无聊、喁喁私语的“聊天室”.文学副刊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风光似乎一去不返.面对文学副刊在“减挤砍”下所处的尴尬局面,台湾作家龙应台发出了“副刊没落了”的叹息,一些文化人甚至喊出了“保卫副刊”的口号.唱“挽歌哀调”者认为,文学副刊的衰落是商业时代快节奏下的必然.拥有百年辉煌史的文学副刊,重创之下,真的会一步步走向消亡吗?  相似文献   

7.
石庆芬 《今传媒》2012,(10):127-128
历史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把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新的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本文予以具体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环境深刻变化、媒体格局发生极大变化、新闻队伍极大扩充的情况下,怎样继承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怎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使我们的新闻事业更  相似文献   

9.
梁衡 《新闻实践》2003,(12):60-61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这话不假。但许多时候,因为他们所处岗位的特殊性,时时感受着时代的变迁,为各种新情况、新事物所激动,他们会感到仅仅是靠客观报道还不"解渴",特别是当头脑中有所思有所想的时候,总是想一吐为快。这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新闻评论"这种形式。记录并思考着,这也应当是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当周光荣把他即将付梓于世的言论集书稿端正地摆在我的案头时,再一次印证了这种"公论"。当然,新闻工作者要真正担当起"记录并思考着"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10.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省新闻界五年一度的盛会——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省记协)第五届理事会和省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1997年12月10日至11日在郑州举行。王哲人代表中国记协到会祝贺。任克礼、宋照肃、林炎志、李成玉、王全书、张世英、胡悌云等省党政领导到会祝贺。会议由葛纪谦、马心浩、杨凤阁分别主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作重要报告。40名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在会上受到表彰。到会的145名理事审议并通过了“两会”工作报告,肯定了上届“两会”在繁荣我省新闻事业,推进两大文明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大家认为今后5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世纪的5年,“两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两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化  相似文献   

11.
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稿《沈阳10万“倒骑驴”》,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报道。它通过对沈阳市“倒骑驴”运输市场的生存和兴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活。“倒骑驴”是一种三轮脚踏车,因为两轮在  相似文献   

12.
储瑞耕 《今传媒》2009,(10):1-1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作为新闻工作者,"三立"、"三不朽"非常重要,而且不能偏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4.
今天,心理学已是一个频繁见诸报端的名词。那么,心理学与新闻工作有什么关系,与新闻工作者叉有什么关系?古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新闻工作离不开对人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准确了解与把握,因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规律,对于我们从事新闻采写工作来说,多了一种洞悉人心的科学工具。同时,在过于广泛的与形形色色人的交往中,新闻工作者常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了解了心理学基本常识,时于自身心理的调节,也有了自助手段。为此,本刊特辟专栏,向读者介绍与新闻采写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有关的心理学常识。欢迎读者朋友来信来电提出问题,提供选题,使本栏办得贴近读者的需求。本专栏主持人陈修明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15.
“十三大”开过之后,我反复思索一个问题: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作为处在这一阶段的出版社,自然逃不出初级阶段的一些规律。那么,出版社怎样办才能与初级阶段相适应?才能极大地调动出版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才能更好地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相似文献   

16.
王达萌 《记者摇篮》2006,(11):24-25
“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将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这些新闻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  相似文献   

17.
18.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闭幕不过4个月,我们的新闻战线已经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可喜的变化。许多新闻工作者响应江泽民同志的号召,一方面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另一方面深入实际采访、调查,写出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新经验以及广大劳动者可贵的精神风貌的优秀新闻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出现了鼓舞人心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事业正在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日新月异地发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闻工作者,在接受继续教育中,首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在知识结构优化过程中,学会经济学知识。不同的时期,要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与时俱进。因为经济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大局,是当前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不可动摇的工作中心。比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还不了解,作为新  相似文献   

20.
这是我多年来从报纸工作岗位上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报社里有不少年在五十上下的老记者,当年都是卓有才华的同志,写出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有的早在二十来岁时,就已“崭露头角”了。可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同志的才华和影响,好象并不是在与日俱增,而是差不多在原地踏步,甚至在慢慢地“销声匿迹”了……是“江郎才尽”,还是“琵琶别抱”了呢?看来都不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