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83):32-33
创作于1962年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一对结婚多年的中产阶级夫妇乔治和玛莎,同一对初来乍到前来拜访的青年夫妇的聚会。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和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苦闷,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怀疑和摒弃。  相似文献   

2.
《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是美国当代著名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最重要的作品,它使默默无闻的阿尔比一夜之间跻身美国一流剧作家之列。本文试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从人与世界、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剧作。  相似文献   

3.
杨涵 《海外英语》2012,(6):202-203
荒诞派戏剧虽然已经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但往往局限地指贝克特、约内斯科、吉尼特和平特等欧洲作家的风格和特征。追溯荒诞派戏剧对美国戏剧的影响,爱德华.阿尔比是少数几个不能被忽视的作家之一,他对荒诞派戏剧的传承和发展使美国戏剧的内容更加丰盈。通过将荒诞派戏剧因素与现实主义技巧交织,同时融入永恒的爱之主题,阿尔比成功地让此著作超越荒诞,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自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众多学者评论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通过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理论对该剧进行深层结构分析,可发现剧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两性之间的对立。通过对这3组二元对立项的分析可发现作者对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女性地位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属商榷性质。邹惠玲女士在《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社会批评主题》一文中指出,该剧以批评美国社会为中心主题,因此,阿尔比是一位与欧洲荒诞派作家有着重大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批评家。笔者认为,该剧并未超出欧洲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内容,社会批评主题也不明显。所以,阿尔比与其他欧洲荒诞派作家并无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94):19-20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对成人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对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亲子关系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呈现的父子/女之间价值观的爱恨情仇,从而挖掘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 ?》中的主人公乔治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层次的人物。借助于展示乔治隐秘的俄狄浦斯欲望以及他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的行动 ,剧作家阿尔比于文学幻想之中表述出一直压抑在自己无意识深层的俄狄浦斯意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将当代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伦理现场之中,考察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如何成为伦理混乱的滋生地,导致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斯芬克斯因子失衡;进而分析男女主人公在斯芬克斯因子重归平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子"与"弑子"两次伦理选择,前者符合伦理却使他们在伦理失衡中越陷越深,后者原为伦理禁忌却使他们重归伦理自觉。  相似文献   

9.
关注生活,有创意地写人,一直是中学写作教学的难点.本次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他或她“是‘谁’”“能成为‘谁’”“怎样成为‘谁’”结构课堂,引导学生挖掘、塑造生活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马海涛 《文教资料》2010,(15):12-13
本文对曹文轩先生的《大王书》中的“环境、情节、人物”的“幻想元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王书》,以及作者通过整部书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东汉是汉语语法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既有对先秦汉语中"谁"的句法功能的继承,也有某些功能的扩展和演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择其要者:(一)"谁"的句法功能与上古汉语基本一致,主要用作主语,次作宾语和判断句谓语,较少用作定语;(二)"谁"作宾语已基本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6%;(三)"谁"不仅可以问人,也可以用于问事物;(四)"谁"用于表选择问的频率和范围都超过了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12.
13.
东汉是汉语语法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既有对先秦汉语中"谁"的句法功能的继承,也有某些功能的扩展和演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择其要者:(一)"谁"的句法功能与上古汉语基本一致,主要用作主语,次作宾语和判断句谓语,较少用作定语;(二)"谁"作宾语已基本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6%;(三)"谁"不仅可以问人,也可以用于问事物;(四)"谁"用于表选择问的频率和范围都超过了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14.
[原文]有句古语叫作“风马牛不相及”,今天看起来未必。例如——科长说“老张很精明”,科员说“是个人才”:科长说“只是心术不正”,科员随之说“是个歪才”;科长接着说“能否重用我很难决定”,科员附和说“终归是蠢材”;科长想了想说“上级却提议对老张破格起用”,科员跟着说“是个天才”。  相似文献   

15.
吴其旺 《文教资料》2010,(14):29-30
本文旨在指出生活年代相差半个世纪的美国作家霍桑和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对人格多重性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质疑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来解读霍桑作品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值;其次通过分析比较霍桑的《“幻想”的魔法盒》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多重性理论,指出二者的相通之处:最后就弗洛伊德概念中的“自我”与“超我”的关系提出一点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大卫·威斯纳的绘本《三只小猪》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其运用拼贴、图文交互、留白效果及读者互动等图像叙事手法对童话故事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改变了原作道德教化的价值内涵,表达了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自我独立能力的全新寓意,《三只小猪》的解构与重构让故事拥有了更多的艺术价值。而作者颇具颠覆性的改编背后则受到了生活环境、教育观的发展,以及"后现代"社会氛围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两位女性围绕一位男性而展开的爱情故事,我们姑且称之为"双美"故事。这些故事大概可分作共嫁一夫、兼有情人、又觅佳偶和引为知音四种类型。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双美"故事实质上是男性在现实中失意落魄、无人理解,自身价值无法满足而形成的幻想。此外,"双美"故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初肯定个人情欲的思想,但其对女性情欲的肯定依然禁锢在家庭伦理和宗嗣观念中,是男性视角下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弋亚娜 《考试周刊》2013,(73):19-20
西方现代奇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在20世纪后半期风靡全球,成为大众文学的一种主流形式。这部在2004年根据丹尼尔·华莱士小说改编的电影《大鱼》("Big Fish")极具奇幻色彩,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中,在"幻想"与"现实"穿插交融的影片叙述中,从成人的视角让观众经历了一场奇幻、冒险的旅程。本文从西方现代奇幻文学视角对《大鱼》这部电影进行分析,探析影片中所蕴涵的深刻寓意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最近,某出版社出版的《“招”谁惹谁》一书,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该书的“作者”——一位曾经“行走于江湖”从事高招黑中介的“招生生意人”,在“操作”了30多个学生,“经手”了60多万元的中介费后,终于良知发现,他试图通过著书的途径,向社会曝出惊人的高招中介黑幕。为了进一步揭露高招黑中介骗人骗财的种种招数和伎俩,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该书的“作者”林笑阳(系化名),并对其进行了采访,以下是记者和林笑阳的对话实录。  相似文献   

20.
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巧妙地将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明显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颠覆了东西方权利关系,成为与东方主义对立的声音。由于伽利玛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定势的思维方式和偏见看待东方人,最后成为东方主义的牺牲品;而宋俐玲利用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达到了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