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努力追求物质生活,建设外部世界,但却忽视了构建内在的心灵世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丛生。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使人格走向和谐的方向,认识无意识,关注和接纳无意识,沟通无意识,只有意识和无意识进行良好互动与整合,才能走向内心的和谐与安宁,使自性更加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关注“内心空间”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主人公进行自我探索,经历揭开创伤、内在成长、自性涌现,最后在自性引领下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整合统一与完善.主人公的意识自我与其无意识的自性的整合过程,揭示了自性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认识象征人格完整的自性对现代人实现心灵完整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从人道主义和个体生命的角度反思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其后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它的价值之一正是所表现出的看待历史和革命的一种复杂的甚至矛盾的态度.文章从几个方面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虽饱经痛楚、放逐、牺牲却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信念与精神的良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是三位一体的上帝观,荣格认为这是不完善的,存在着许多缺憾,为此,荣格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新观点。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四位一体"的"第四位"可以指称圣母玛丽亚,或恶(魔鬼),亦可指称双体——自性。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7,(4):73-76
《蛙》描写了姑姑万心这个妇产科医生五十多年的命运沉浮史,姑姑的一生经历丰富,人物内涵复杂多义,解读她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用荣格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及自性原型理论来探讨姑姑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刻地透析姑姑的潜意识内部,并由姑姑对自我认知的变化来考察莫言对于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将许多现实中的人物塑造为其小说的人物。但在其众多作品中,读者很难找到与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妻子的映像。文章从人物的相似性,成书时间以及家庭背景等角度对他的作品《远大前程》中的朴凯特夫人进行了细致分析,得出朴凯特夫人就是狄更斯夫人的原型。朴凯特夫人在整个小说中无论是与情节还是与主题都没有太大关系,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嘲弄这个穿插于小说中的笑料人物,其用意可想而知是对妻子凯瑟琳的公开中伤和对其家族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7.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备受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研究多从教育原理、教学实践等角度进行解析。本文另辟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语文新课标,以帮助教师更科学地认识新课标一系列修订的原因,在实践中自觉地落实新课标精神。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是对人类内部精神和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从精神到精神生态的演变和发展是对时代和人类的精神危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自然需要这样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的繁衍和进步更需要的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莱辛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金色笔记》,是她对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关注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如何从她分裂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来并找到了完整的人格。安娜的精神整合之路与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的目的就是通过荣格模式分析女主人公的梦境,探索人的精神由分裂到超越,从而获得完整自我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关于自性化和原型的理论进行关照。自性化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克拉丽莎的心理历程正是其人格发展过程的写照。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和自性,来分析克拉丽莎的痛苦根源以及她的自性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三个方面分析《呼唤》中的空间叙事艺术的构建。从物理空间角度解读小说男主人公亚历山大如何在这个男权社会主宰下的物理空间里实现了他的帝国之梦以及在物理空间里与妻子伊丽莎白之间所存在的空间差距,通过心理空间剖析了亚历山大的心理意识突然顿悟的过程,并深刻地揭露了他所在的社会空间造成了他的婚姻爱情走向毁灭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文明入侵农村,社会的变革摧毁了人们和谐的生存状态,对个体的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苔丝》的命运悲剧为线索,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具体分析了造成苔丝精神生态危机的原因,对苔丝所代表的社会底层穷苦人民在社会的变革中面临的共同的精神生态危机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4.
《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在其双重人格中自我迷失的故事。文章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的自性化过程,探索主人公找寻真实自我的过程,由此提出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有意识地探索潜意识,实现人格的完整。  相似文献   

15.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克服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分裂的精神病态和危机,在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补偿、整合与转化中,创造和谐时代精神,追求心灵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脱离自性和自性化这个核心及其对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作用,望文生义地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解为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出发去理解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性质、宗旨和意义,是对荣格的误读。克服对荣格理论的这个关键性误读,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荣格原型批判理论再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作品《廊桥遗梦》讲述了农民之妻弗朗西斯卡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婚外恋之后回归家庭的爱情悲剧故事。从原始自我到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再到在寻求爱情中勇敢承认自己的阴影人格,弗朗西斯卡最后在动态过程中整合了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因素,达到心灵的整体化,实现了自性化。  相似文献   

19.
连续剧《蜗居》以它"以事实说话"的风格吸引了亿万观众",宋思明"等人物形象留给观众太多思考。本文着眼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视角,分别从"个体潜意识""、原型"、"社会学习"以及"高峰体验"和"实现倾向"等方面,就剧中"宋思明"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予以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良好的学校精神,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