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笔记是口译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口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本文介绍了口译笔记的内容和特点,对记笔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探讨。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如果教师强化学生记听力笔记的能力训练,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笔记体系,将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6,(6):109-112
无笔记交替传译(主旨口译)是专业口译培训(交传/同传)的准备阶段,要求口译学习者在不记笔记的情况下,复述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无笔记交传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清关键信息、相关信息及无关信息,进而组织语言进行主旨口译。通过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自发并且快速的分析处理信息。无笔记交传选用的材料大多长度为1-2分钟的新闻小段。本文对大连大学2014口译大赛主旨口译环节中英文10段材料通过主位推进、信息结构、实词/关键词衔接三种方法进行文本分析,旨在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建立无笔记交传信息分析模式,找到一种便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组织信息的模式,为口译培训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材料处理方法用以进行口译训练的语言强化,更好的指导口译入门。  相似文献   

3.
笔记在交替传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笔记能够减轻口译员的记忆压力,通过提示所记忆的内容来提高口译质量。但是,如果对笔记的认识不当,记笔记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影响口译员对原语的记忆并成为准确传译的干扰因素之一。本文以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为指导,通过分析交传笔记的所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有效记笔记的方法,进而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记笔记问题,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口译现场的紧张气氛和发言人长时间的表述会给口译人员的大脑记忆带来困难,会引起信息的遗漏和逻辑关系的紊乱,为了提高口译的准确性,需要在口译的同时记笔记,口译笔记可以避免译员遗漏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同时也可以是表达更为流畅。本文阐述了记口译笔记的重要性,记笔记的技巧以及记笔记和翻译思维的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口译笔记意在帮助提高口译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口译笔记实践技巧,包括口译笔记应记的内容、记笔记的方法和笔记框架结构,以及口译笔记的符号等,对口译者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口译任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笔记。本文以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天津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英语专业口笔译方向的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讨论了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英汉口译中,译者分别使用源语(英文)和目的语(中文)记笔记,口译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源语(英文)记笔记对译者口译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然而,采用目的语(中文)记笔记使译者口译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口译笔记是口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因此也是口译行为训练的必要环节。本文结合实例对笔记的重要性、笔记特点以及笔记训练策略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口译工作人员必须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发展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笔记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通过优化了的笔记系统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口译笔记是影响口译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记用得好,能有效地帮助译员储存和组织源语信息;反之,用不好或不会用,则会成为分散译员注意力并影响口译顺利进行的最大干扰因素。基于此,立足于分析交替传译受训者在笔记记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导致记笔记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在口译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进行笔记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交传训练还是正式的交替传译现场,笔记都被认为是关键所在,因为即使是记忆力异常出色的译员也无法长时间单纯依靠记忆来记住信息。口译的临场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对记忆的考查非常具有挑战性,要求译员在紧张的口译现场既做到同步记忆,又做到同步接收新的语言信息,这就使口译笔记有了用武之地。文章拟通过分析交替传译对记忆的要求,探讨交传笔记的概念特点及如何做笔记,进而得出:译员只有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笔记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交传训练还是正式的交替传译现场,笔记都被认为是关键所在,因为即使是记忆力异常出色的译员也无法长时间单纯依靠记忆来记住信息.口译的临场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对记忆的考查非常具有挑战性,要求译员在紧张的口译现场既做到同步记忆,又做到同步接收新的语言信息,这就使口译笔记有了用武之地.文章拟通过分析交替传译对记忆的要求,探讨交传笔记的概念特点及如何做笔记,进而得出:译员只有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笔记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