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探讨的中心在于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翻译行为并不是简单复制原文。而是体现了译者意识形态的文化政治行为。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查译者在译语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如何理解阐释原文、选择翻译策略,在译语环境中建构所需文化。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与旅游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将译者从"忠实"于原文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它强调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更加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其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陆丽英 《文教资料》2008,(30):61-62
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在选择原文时具有主动性,在运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上以及在理解和表达原文上具有能动性.翻译过程是译者与原文的对话,并且这种对话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于原文的语言操纵性,强调性别因素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不仅在实践中颠覆传统的翻译观,更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及研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都不可能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以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和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出版社、译文读者及其他译者甚至是自我之间不断进行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彝既是译者实现翻译忠实、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的需要,也是博弈各方翻译利益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7.
王健 《成人教育》2012,32(8):112-113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比如我们常谈的翻译归化与翻译的异化,翻译的直译法与翻译的意译法,都无法对之进行泛化。文章试分析翻译研究中的策略,认为归化和异化,直译法与意译法的区分都不是绝对的。翻译行为是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过程,依仗的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因此译者必须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石静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98-100
文章从应用文中的三种文体:科技文献、旅游资料、广告入手,阐述应用文翻译中需注意的文体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不同文体的功能,熟悉其特征,在英汉互译中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文体相应,并再现原文的语言风采。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译者而言,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而以语篇为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翻译活动中,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青睐。本文以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节选)为例,从语篇翻译的视角讨论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了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的指引作用,对如何从语篇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菽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3-10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了译者主体性,造成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与传统译论相比,创造性叛逆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了译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承担着原文读者与译作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把握叛逆与忠实的辩证关系,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对翻译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常忽视了其他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参考语言带来的局限性及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没有认识到大多数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的提出都受这三种背景因素的制约,结果往往被翻译标准束缚得不敢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即认识这一活动中所涉及的因素;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文本、译文读者,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译者对翻译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矛盾就会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认识在翻译活动中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一种翻译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翻译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指望用一种或几种翻译模式就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也是徒劳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模式应随着原文、译文、原文风格、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现转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作者,译文,译者之间主体性关系是平等的,翻译是译者基于译文与原文及作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相似文献   

16.
译者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求内容与风格上的对等,因为两种语言在措词、句法结构等方面不可能一致,所以翻译中必然会导致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本文从词与短语,小句与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翻译中的偏离现象进行探索.文章还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翻译中为了传达原文的思想风格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偏离现象的产生.优秀的译者应该高度注意原语和目标语的差异,提供和原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对等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7.
关联与翻译     
要认知就要找关联;找关联,就要思辨、推理。进行翻译时,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源发语。在这方面,关联理论给予翻译的重要启示是:要翻译,首先要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原文语文提供的逻辑信息的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一些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由于作者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不同。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从原文和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是两回事,对此,译者要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忠实是翻译研究中最重要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文章与现实的距离动摇了译文必须要忠实于原作的理论基础。译者不能仅仅根据原文来理解原文,而是把它放在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下,让文本在其历史语境下显露真意。翻译不是一一对等和忠实再现,而是一种跳过字面去寻找某种顿悟,是创新发明、重新创作、重新构思、捕获意向的过程,翻译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原文,而是某种意义上敞开了的原文。  相似文献   

19.
丁华 《教师》2008,(8):107-108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完全等效。笔者对这一理论表示质疑。在翻译中译者总是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等效。因此,小说的译者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的“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语言内的和语言外的两个部分 :言内因素主要指原语的音系结构、语法和修辞结构 ,词语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文章试图探讨翻译过程中影响词义选择的几个因素 ,以帮助译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