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土默特平原经历了由草原生态环境到农田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频繁的战争、各朝代中央政府对该区域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类活动是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对研究该区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对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历史时期的湘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湘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万四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种子。玉蟾岩遗址入选全国一九九五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玉蟾岩遗址文化层的存在是以湘南优越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丘陵河谷平原宽广、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条件好等生态环境为背景。尽管古代的湘南乃蛮荒之地,但农业开发的历史相对较早,在全国的农业地位重要。随着湘南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自明清以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尤其是建国以来的无节制开发,乃至水旱灾害愈益严重而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以史为鉴,湘南21世纪的农业结构调整应特别重视生态建设问题。为此,必须振兴林业,大力发展牧业和渔业,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汉水流域处于我国南北交界区域,自古为战略之要冲,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意义凸显。其生态环境变化基本脉络如下:先秦时期,森林广布,生态环境良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初显破坏迹象;隋唐时期山地农业兴起,浅山丘陵森林初受破坏;北宋和南宋时期平川阶地尽辟为田,广大浅山丘陵仍森林密布;元至明成化时期森林有所恢复;明弘历至清雍正时期山地森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水文条件恶化;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之后,原始老林垦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飙升。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受全球气候嬗变、过度开垦土地、自然灾害侵袭和草原牧场超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而导致农牧生产条件日益恶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统治中心被迫东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产生,使西北地区彻底走向衰落。这些教训我们必须牢牢汲取。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6,(2):23-26
达活泉曾是邢台百泉之首,然在20世纪80年代干涸,至今不再复现。历代古籍中对达活泉记载也相对零散。通过对古籍中相关记载的梳理及其现存的石碑来复原历史时期的达活泉及其特征,主要探讨了达活泉之名的来源及其地理位置,干涸、复出变化和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等内容,这对认识水与古代城市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娜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6):16-19,90
五姓湖是古代山西著名的湖泊,位于今永济县东北,是历史上曾被称为小江南的鱼米之乡。五姓湖自身具有丰枯盈缩的周期性变化的特征,但进入清代以后,五姓湖出现了干涸、湮废的趋势,究其原因,五姓湖的湮废是自然和人文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在五姓湖的变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五姓湖的干涸。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人口数量、生产方式、社会政策等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人口方面,主要因之于明宣德、乾嘉年间等大批移民迁入,掀起了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两次破坏浪潮;生产方式方面,汉水上游地区主要是畲田农业、梯田农业将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了缓坡丘陵,玉米、马铃薯等高寒作物的引进以及各类工业、竹木商业发展,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高寒海拔区,汉水中下游主要是垸田的开发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灾频率的提升;明清以后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颁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凡是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毫无例外地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命题。特别是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历史时期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汉中盆地至关中平原的主要交通道路深受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兴废状况。导致这种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各条道路自身的地理条件;第二,汉中盆地在与关中平原的互动关系中自身地位从上升到东汉时期的下降以及国家重心东移和由此所引发的羌乱的侵扰。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黄土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生态环境变化比较剧烈.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陆地水进行了探索.认为黄土高原上的陆地水的变迁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地表水不断减少,二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三是陆地水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14.
15.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也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时期水系变化、河流改道变迁及绿洲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绿洲演化为主要特征的塔里木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演化的方向,而水资源是干旱区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也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时期水系变化、河流改道变迁及绿洲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绿洲演化为主要特征的塔里木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演化的方向,而水资源是干旱区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的黄河也屡次决口改道,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闽粤客家掀起了倒迁入赣的移民浪潮,这一现象引起了史学界尤其是客家学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因受研究角度的局限,学术界普遍忽视了这一历史现象对赣南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史学的理念为指导,对此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得出了以下认识: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引发的赣南地区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伴随移民而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空前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果说长江像一条长长的玉带,那么这众多的湖泊,就像镶嵌在玉带上的一块块宝石,由西往东,第一块大宝石就是洞庭湖。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古发现证实,不同历史阶段的大批聚落和城址被废弃和沙漠化或盐渍化,表明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不断发生着变迁。环境变迁存在两种方式:绿洲化和荒漠化,并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人在环境变迁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采取各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