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味问题既是一个文艺话题也是一个审美话题。趣味的雅俗与高下直接关系到文艺创作能否健康发展和审美鉴赏能否顺利完成。还关涉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一个人若想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首先必须养正纯正、广博和创新的趣味;其次要抓住青春大好时光形成较扎实稳妥的根基;最后要选准对象,从读诗从手,是培养纯正趣味的捷径。朱光潜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谆谆告诫,仿佛师友的叮咛与嘱咐,给今日浮躁的人们以心灵的滋润与现实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王华  孙祥 《教书育人》2000,(6):44-46
越是当代社会 ,人文关怀的话题越是重要 ,而美育则是这种人文关怀的集中表现。所谓美育的人文关怀 ,其实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怀。而要实现这一关怀 ,就不能不注意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问题。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是体现主体个性的活动 ,是主体追求自由的活动 ,审美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要通过审美趣味表现出来。人的不同审美趣味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偏爱 ,不同的追求 ,可以说审美趣味是审美活动的具体体现者和落脚点 ,是审美活动 ,尤其是审美个体研究、世俗研究的主要内容。审美趣味既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审美发展趋向 ,也体现着社会精神的…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与杜夫海纳在美学思想和批评理论上多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在批评任务上,朱光潜以审美性的趣味培养为旨归,提出"不即不离"等美学理想,批评成为锻炼审美能力的应用美学;杜夫海纳则认为批评追求的是认知性的意义探寻,作为主体的批评家应该以自身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实现自我的完全呈现。在批评标准上,朱光潜标举符合"纯正的趣味"的审美标准,杜夫海纳则推崇体现意义完满性的"深度"。"趣味"与"深度"并不相互排斥:审美对象带来的审美感觉的充实性可以使我们的情趣得以形成,以臻成熟;"深度"可以说是在"趣味"基础上对审美经验、文艺批评的"深度"要求,即在认识艺术作品深度的同时认识自我,自我的存在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不仅开放审美的我,也要开放伦理的我,认知的我。  相似文献   

4.
"趣味"作为朱光潜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其含义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以"欣赏、鉴别、敏感"为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能力.在朱光潜看来,由于各人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及传统习尚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各人在"趣味"上也有所高低.实质上,"趣味"修养的最终结果是"纯正的趣味".这种"趣味"不仅是一种"广博的趣味",更是文艺上是非美丑的标准.朱光潜的"趣味"理论不仅对我们实际的人生有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当今文艺及其批评的科学规范化也有借鉴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音乐审美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封闭性、保守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音乐趣味特点的形成不是浅显的感觉和单一的情感因素构成,而是由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支配着它;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不同的群体,由于其社会条件背景的不同而构成了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文学无用论”盛行的时代,文学趣味也变得雅俗不分、贵贱混同。朱光潜针对“文学有用无用”的有关讨论,体现出他对“文学”的认识和定位,也彰显了其学贯中西的学术深度和调和折衷的治学态度。他以“纯正”“自由”为纲的文学趣味观,将文艺与人生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称得上“文艺为人生”的典范。面对当前文坛出现的不良审美趣味现象,朱光潜的文学趣味思想,不仅能将人们拉回到审美的原点,也有助于解决大家的一些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7.
李天白 《文教资料》2006,(17):68-69
审美趣味的高低区分,产生了合法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区隔,设计使这种趣味的区隔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设计审美的社会功能而言,审美趣味的区隔使得社会阶层的差异合法化,使得文化剥夺转化为经济剥夺也正当化、合法化了。即便如此,审美趣味的区隔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起码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注重美教,审美教育是当代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语文教材编写者们也相时而动,将大量的古典诗歌编入教材。这些古典诗歌,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典范作品,浸润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朱光潜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事,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种纯正的趣味就是对于真正的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即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审美趣味不是人类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实践劳动产生的。审美趣味的内涵定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学史上最先触及趣味的是柏拉图。中国古典诗词带给人美的感受,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审美趣味。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使人们心灵上产生愉悦与美感,使人享受到其中丰富的审美趣味,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探究古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辨析诗词之美,有益于我们感受当下的生活,体会审美趣味带给我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小说评点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评点者、小说和读者构成一个立体流动的三角结构,交错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对于作品、读者以及作为评点者自己都有所定位,并真实呈现出评点者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文人与通俗小说、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场域,反映着晚明这一历史时期中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间的沟通与拉锯。  相似文献   

12.
作为自然主义美学的奠基者,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是在其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对审美趣味及其标准的看法同样是以自然主义的哲学观为基础的: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审美趣味有待于培养、审美理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3.
审美趣味又叫"审美鉴赏力"。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一种偏爱,这种偏爱常常表现为学生的审美选择和评价。学生的审美趣味虽然表现为直感的个别的选择方式,却包含着某些审美观念的因素,它是学生自发审美需要和自觉审美意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性文本及唐诗宋词等选修教材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趣味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这种审美趣味?在实践笔者认为,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在反复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何连军 《教育家》2004,(7):24-26
审美趣味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它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在我国,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包括广大教育工作非常关心的事情。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读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文学趣味的高低.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它种类文学,体会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的佳妙之处,因此,加强读诗与文学趣味的培养,进而提升个人修养与生活品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新人画在绘画上的实践与影响和时代息息相关,画中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人格修养的精神层面远胜于仅是一个景物描写的层面,渗透着新一代中国人画审美样态和思想表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穿透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神经医学对许多脑神经病例的全新解释对传统的审美趣味培养理论提出了挑战。医学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结构与审美反应的深入探究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提供了生理基础,即人的审美经验的本质是生理性的本能反映,不同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力。人的审美趣味尽管具有先天构成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对审美趣味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后天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的审美趣味和批评基准与其思想变迁曲折紧密相连。作为古典文艺趣味纯正的文人,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贵族到小卒,瞿秋白试图着力完成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其文艺思想历史轨迹对考察中国现代文艺的转折无疑具有重大发掘和体察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趣味"或"审美趣味"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曾经经历过贵族趣味、士大夫趣味、文人趣味分别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从西周之初至春秋之末是贵族趣味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从战国之初到东汉之初是士大夫趣味居于主导地位时期;从东汉中期之后,文人趣味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文人"是士大夫阶层新产生的一种身份,"文人趣味"是这种新身份的标志。对于"文人趣味"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而诗歌功能的历史演变就是一个恰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王玉玺 《考试周刊》2013,(26):26-27
"审美趣味"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论述了审美趣味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不仅具有个人差异性,还具有社会共同性。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不仅一切物质生活用品进入了生活需求的领域,艺术也成了可以消费的。文化的"纯审美"时代向"泛审美"时代的过渡已成为必然,"审美泛化"与"大众文化"相互渗透并相互影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审美趣味的提升,不但可以成为审美创造的动力,还可以为大众文化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反作用于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