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唐之后,韩愈大胆开拓,"以文为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对后世影响甚大。本文通过对韩愈诗歌的具体分析,尝试探究其风格之来源及特点,对他的这种艺术风格进行总体把握,探析其在韩愈整体诗歌风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以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这一创作倾向与其“气盛言宜”的学主张相结合,又使其诗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使韩愈的高心劲气淋游而出。他在李白、李甫之后力图开辟新境界,树立自己的新诗风,开启了一代宋诗,其诗启后之功不可抹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把诗歌作为塑造形象,构建榜样的工具,为复兴儒道服务,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一个主要创作动因。从创作动因上来认识韩愈榜样意识与“以文为诗”的关系,我们就应从题材的差异、材料处理的特点以及结构方式等方面,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的“以文为诗”进行更本质的认识和界定。  相似文献   

6.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对其产生的动因很少讨论,其实,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相似文献   

7.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为诗”是中国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为诗”,即以散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9.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10.
前人的“细读”,汗牛充栋,有思维、观念、原则、方法等的不同。本文撮其大略,以注疏、文选、观止、别裁种种,粗分“细读”大要,以为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规整来探究谷雨名称的来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分析谷雨时节在天文所处的位置及历史演变;用物候知识解读谷雨三候及其蕴含的自然规律,引入概念隐喻和语义分析理论释读谷雨农谚;考证花信概念的起源和择取古人关于花信的合理分类,从花信诗管窥文人对于谷雨三信的歌咏和对人生节律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按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指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它与“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共同构成了宋人诗歌的三大时代特色。 “以文为诗”,就是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具体说来,宋人的“以文为诗”,其表现形态约略可概括为以下8种: 一是句式参差。它不再在一首诗中,拘守于只用西言、五言或七言等比较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感情的变化,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情况,错杂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十七言等自由伸缩、灵活机动的散文句式,而不讲划一。但又总以某一种句式为主,构成大体整齐的样子,不失“诗”本体的特征。如郑侠《谢太守惠酒》、(《宋诗钞·西塘诗钞》一诗以七言句式为主,而杂以三言、四  相似文献   

13.
仿拟是一种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修辞手法。从字面上看,意为仿造、模拟相近的词或语句,其可以很好地传情达意,用最好的语言加工形式去获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教学课本和中、高考数学试卷及竞赛试题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枚举法求解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深刻了解,掌握基解法步骤,并能正确地用之求出问题的解来,笔者认为有必要谈一谈“枚举法”,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或两万个单词。”(《王力论学新著》18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0年过去了,将“词”与“词汇”混淆的现象,在各种出版物中仍经常出现。下面是随手收集来的若干例子:  相似文献   

17.
遣词造句训练目的有三:一是加深对词汇的理解;二是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语言;三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在遣词造句中出现的“假性造句”则起不到训练的作用,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现举例如下:[例1]姐姐表演了一个节目。[例2]过年了,爸爸把“槽头兴旺’的对联贴在牛槽上。[例3]我很高兴。[例4]媛媛的脸像苹果一样。以上四例均为“假性造句”。例1,句子虽然完整,但缺少时间、地点和节目名称。因此,句子显得不具体,不明确。经教师引  相似文献   

18.
不合逻辑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提到的六种病旬类型之一,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经常涉及这种类型的病句。那么,什么叫“不合逻辑”呢?逻辑,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所以,不合逻辑指语言表达中在概念、判断、推理方面出现的毛病,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令人”常与其他词语组成兼语短语,如“令人应接不暇”“令人遗憾”等,但在与某些词语的组合中常常出现错误。1、表义重复“令人”即“让人”“使人”,其后自然不能连接暗含“使令”意义的形容词或动词。如: ①在第14届釜山亚运会上,中国女子游泳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对于同一道题,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研究,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这样他们就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伸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提高解题技巧,即达到巧思妙解.1.妙在概念理解在关系复杂、条件隐含、数据缺少的情况下,抓住与解题相关的概念,进行推理、归纳、舍弃偏见,保留合理,达到妙解.例如,在一定温度下物质X的溶解度为M g,向(10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