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X比N还A"和"X比N还N"两个构式为例探讨了二者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这一连续统的演变。文章认为"X比N还N"是由一定修辞动因在语法构式"X比N还A"基础上衍生的一种修辞构式。并以此为据,尝试论证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之间的某种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汉语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国家经济腾飞的今天,汉语语法家族又添新成员——“比N还N”结构。本文用大量实例,从构成、表意、语法功能、出现语境几方面对这种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X比N还N"句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中一类特殊的“比”字句,被比较项与结论项由同一个名词来充当,口语性强。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这一句式里N的限制条件、性质、功能,“还”的性质、功能,句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效果,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研究,探求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6.
“X比N还N”是现代汉语差比句中较为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该构式和典型差比句“x比Y还A”,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X”的某一特质,意义相当于“X像N一样A”,或者“X很/非常A”.该构式对进入其中的“X、N”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比N还N”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口语和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语言句式,但该结构中前N和后N同名异性。前N体现的是它的概念意义,后N体现的是它的内涵意义或联想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名词的性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比N还N”结构,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使语言含蓄、委婉,产生朦胧之美,而且可以收到蕴涵丰富、言简意赅、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从语用价值、语用基础和句式基础三方面探讨“比N还N”的一些特点,并说明这一结构的合理存在和大量应用,不仅有其句法基础,也是潜性语言显形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强 《现代语文》2008,(5):27-29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比较客体"前N"与结论项"后N"是由同一个名词"N"来充当,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比N更N"结构进行了深入阐述,开创性地认为其具有独立的构式身份,并重点论述了"比N更N"构式的构式义、"N"的特征及构式的理据性,说明构式语法对于汉语新型构式的可操作性及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变异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演变不同阶段的变异规范度不同.新词语不一定就是变异.新形式可能战胜旧形式;新旧形式可能长期共存.语言演变中可能会停滞或中断.动宾式动词带宾语2000年的演变中曾有停滞,近年勃兴,演变中存在词汇扩散现象.这是语序自组织调整.确定语音规范要在调查基础上进行.有的变异由违反规范的"失误"传播造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比"类时间副词历时演变的研究.探索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发展演变规律,证明语法化理论,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汉语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酒可使不同的个体与类群迅速进入和乐之境,泪则让不同的个体与类群直接沉入悲戚之境."敬酒"与"还泪"使不同情绪的人之间由不通而通,走向同情之境.同情的实质是通融一体,愿意同情者彼此尊重,也乐于结成命运共同体."敬酒"与"还泪"之结合指向天(神)、地、人、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在的温情世界.这是古典时代的理想,对于弥合当代人与天地万物的对立也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性别与语言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变异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阶级、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等都对人的言语产生影响。在研究语言变异中,性别对语言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西方语言中性别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是生理性别,另一个是社会/语法性别。而社会性别是造成不同性别语言变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语气副词"还"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直接来源,其语法化机制亦有所不同.语气副词"还"源于运行动词"还",进入连动式的V1位置和前后小句意义相对的复句是其语法化的句法基础,它的语义基础是"方向上相反--与心理预设相反"的转化,从语用角度来看,语气副词"还"的产生是为了加强言说者的语气,表达言说者的主观倾向.  相似文献   

16.
英语广告中的语言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变异是指在运用语言时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域等方面对语言使用常规的一种偏离。举例介绍了英语广告中的 5种常见的语言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讨论光山方言动态助词"倒"和"的"的语法功能、意义分类及使用情况.在讨论中注重"倒"和"的"之间的比较以及它们与普通话"着"的对应比较,反映出该方言中"倒"和"的"的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息是一种特殊的"文本"传播方式.文章着重分析手机短信息语言的语法变异,考察手机短信息语言的语用功能.短信语言语法的变异不在于表事而在于艺术化地表情.短信言语形式虽然在表述上看似变异,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符合事实的.语用语境制约着语法的变异,变异产生新奇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19.
"若还"唐代开始发生语法化,由"假设连词+副词"演变为"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若还"宋代完成词汇化,到了元明时期,"若还"发展为一个常用的假设连词。副词"还"用于未然语境是其演变为假设连词的主要原因,而与"若"的连用则加速了这一演变过程。"若还"清以后衰落,而假设连词"还"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20.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