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柳宗元名作《小石潭记》里的一句话。课本对“悄怆幽邃”作了这样的注释: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细察之,觉得此种解释未为妥贴。其一,“寂静得使人忧伤”就是“寂静极了”么?换句话说,“寂静极了”就一定“忧伤”?于逻辑不通。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凄神寒骨”一句,教材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均解释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似将“凄神寒骨”的“凄”理解为凄凉,将“骨”理解为“骨头”,明显有以今律古之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一次随堂观课透射的问题 一次常态观课,教师执教的内容是《小石潭记》。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地处荒野、人迹罕至,无人赏识,“养在深闺人未识”。潭的命运不正是人的命运吗?所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色分明是作者心境的投射。课后《江雪》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同学们能读懂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4.
潘利 《学语文》2012,(4):28-29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脍炙人口,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作品为我们展示了水清境幽、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抒发了作者在贬期间悲凉凄苦的心境。文章不到200字.篇幅极为短小,但承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点睛之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更具有众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蒹葭》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旬,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大体说来,写景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在诗中起了点明节令、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和象征感情的作用.情事发生的时间是萧瑟悄怆的秋晨,这是一个令人黯然伤神的辰光;丛丛芦荻颓立,浓浓霜露凝  相似文献   

6.
《小石潭记》第4节,描写了小石潭四周幽静空寂的景色和气氛,“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置身如此环境,作者有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为什么?写这篇游记之前,柳宗元曾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因变法失败被贬职,流放永州,时间长达10年。可以想见,作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而现实呢?  相似文献   

7.
陈敏 《初中生辅导》2011,(20):36-37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很具特色的一篇。这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不过二百来字,却把小石潭悄怆幽邃的景色和潭中观鱼的乐趣精细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同亲历的感受,收到了画笔难以臻至的奇效。  相似文献   

8.
一、独具慧眼,品词析句,提高赏析能力。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眼或字,或句,或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悟词奇、悟句妙、悟段神,帮助学生具备平字见奇、常字识妙的慧眼,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柳宗元的游记以著名的《永州八记》为代表作。其游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清新简洁的语言、幽深秀美的境界,赋予山光水色以活的生命,把自然景物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地再现出来。二、设喻类比,着意勾联,启发学生感悟。《小石潭记》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神来之笔,把作者当时那种遭贬抑郁失意心情巧妙…  相似文献   

9.
课文阅读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介绍,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一、借背景突破难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第四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句,明显看出作者的情感与前文观游鱼物我合一的愉快心情迥异,但为何会出现这种巨大的情感反差呢?学生一般是难以  相似文献   

10.
王立宪 《学语文》2005,(2):7-37
我们注意到,文学中经常出现“无言”的字样。比如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秦观《江城子》中的“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不论是“无言”,还是“不言”,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东船西舫为什么悄无言?是因为听众已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之中,  相似文献   

11.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赏析则是重点之中的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对比赏析、涵泳品味等方法加以突破,引导学生鉴赏“悄无言”与“秋月白”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的教学接近尾声,可是一个学生的提问再次把课堂讨论气氛推向高潮。生1:前文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是文章结尾又写道:“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前后不是矛盾吗?师:你觉得矛盾的地方具体是指……生1:照后文算来,游小石潭的至少有六人,怎么会是“寂寥无人?”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科研”水平,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前后是否矛盾呢?生2:很可能坐观小石潭的只有柳宗元一人,其余的同游者都是在别处游玩,或者说离柳宗元比较远,这…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页     
1.《寂静的春天》出版 20世纪60年代以前,公众还没有“环境、生态”等概念,而美国正热衷推广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DDT等杀虫剂和化学药品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毒害,指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围绕《寂静的春天》引起的广泛争论为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兴起孕育了丰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15.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并把它们按拼音字母的顺序加以排列。睚眦酩酊讴歌赍恨婀娜聱牙拊掌青睐尴尬剀切 悽怆阋墙冗长休憩水獭芟除蹒跚阴霾纨袴 钹铙饮鸩止渴沆瀣一气二、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写在句尾的括号内。 1、在短篇小说中,《药》、《项链》以构成情节发展的线索命题,《荷花淀》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孔乙己》、《泼留希金》  相似文献   

16.
【原文】穿过满是牛粪的陋巷,我来到你的小院。哲人般的窑洞,蹲在笔架山的腹部“。吱呀”一声门响后,是一千二百年的寂静。岁月沉默着与院中的老枣树共守着当年的秘密。门后,有一只蟋蟀在悄吟……  相似文献   

17.
天性永消逝     
周旭辉 《科学启蒙》2013,(12):50-51
“喔、喔、喔——”一阵鸣叫打破寂静。我睁开双眼,昏暗一片。睡在温暖舒适的房子里,我感觉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召唤我。我兴奋极了,很想出去看看,于是鼓足劲冲撞,可竭尽全力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8.
语林三则     
何伟 《读写月报》2022,(13):32-34
<正>一、“一肌一容”译句商榷及其他《阿房宫赋》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其中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苏教版教材注解:“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而人教版、统编版注解:“肌肤、姿容都娇媚极了。”坊间盛行的翻译用书,也大都如此翻译。  相似文献   

19.
一色彩夺目宗璞写“绿”:“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作者善于捕捉由于光线投射的强弱形成色彩反差而夺目,从中窥见夏荫之密,夏意之浓,从不同角度比较表现“绿”的特点。《故乡》中对月光下的西瓜地有一番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  相似文献   

20.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