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高空场、地面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500 hPa的阶梯槽及冷平流、925 hPa暖湿舌的存在是形成该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底层辐合场为大气运动提供抬升作用:露点锋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IC、K指数分布说明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典型的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11年7月26日影响武汉机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等方面解析了此次飑线过程的形成机理,有关结论可为提高此类飑线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利用常规观测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12年3月5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伯利亚冷涡,而蒙古低槽、暖湿切变线是这次大雪的触发机制,整层湿层深厚,低空急流的建立为大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辐合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大雪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t639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13年8月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跟踪、观测分析了暴雨的落区,强度等。结果表明:高空低涡的强度与地面锋辐合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高空低涡越强地面低压容易发展,从而导致系统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通过中尺度分析发现高空冷堆和低层暖湿气流对本次过程中起到了提供大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董加斌  斯公望 《科技通报》1998,14(6):413-418
通过对 5次梅雨锋低空急流发展过程中非地转风的合成分析 ,证实低空急流 ( L L J)的发展存在着次地转阶段和超地转阶段 .次地转阶段是在它的发展期 ,主要表现在风场的 u分量上 ;超地转阶段是在它的成熟期和以后 ,其超地转性在成熟期主要表现在风场的 v分量上 ,成熟期以后减弱期则主要表现在风场的 u分量上 .指出梅雨锋低空急流发展是在先由地转风加强的条件下产生的 ,其发展机制与风场围绕地转风作惯性振荡的机制相似 .此外 ,还对 5次低空急流的成熟期与高空急流中心及 6小时降水中心的相对位置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以往关于低空急流在高空急流右侧发展、暴雨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侧等概念与事实不尽相符  相似文献   

7.
2017年6月23~25日,受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影响,钱塘江上游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FY2E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和对流层低层的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在相同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经历了3个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相应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9.
利用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6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地面飑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本次过程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副高西伸北抬的过程之中,高空干冷,低层暖湿;飑线过境前后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上升;地面能量堆积,中低层存在能量锋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些因素都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达回波显示,六合地区雷暴单体的右侧有明显的阵风锋,同时在回波的左前方有明显弱窄带回波,对应雷暴单体后侧的出流边界,强风速带紧贴雷暴单体的右前方,后侧辐散区域对应雷暴内部冷下沉气流在地面扩散和暖空气交汇后形成的一道飑锋,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质心迅速下降,这些特征对灾害性大风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雷达在气象上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拉萨市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于2003年年底建成,2004年5月26日修复并投入业务试运行,这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第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但在具体的应用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由于拉萨地区特殊的地形和雷达的位置,降水系统分别来自东边和西边时,在雷达上的反映有很大的区别。故本文对以上两种情况下的雷达资料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够了解该雷达在高原天气和地形条件下,降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04年7月8~9日青海省东北部出现的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特点及物理量特征,表明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大降水落区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而为预报区域性大降水天气过程积累了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用于测量红外云图中热带气旋边缘线分形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主要建立在轮廓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利用闽值分割法对红外图像进行分割,提取出云图中的对流像素。对分割后的图像二值化,然后进行轮廓编码.在编码过程中,识别出符合条件的连续区域(即连成片的对流云系),计算区域对应的周长、面积以及重心坐标等,根据台风年鉴中的记录查询出对应时刻云图中反映热带气旋的云系,通过周长-面积法,计算出热带气旋边缘线的分形数。  相似文献   

13.
李春玲  罗经权  罗伟华 《内江科技》2011,32(8):49-49,169
2010年12月15日至18日受较强冷气影响,兴宁市出现寒潮天气过程,出现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12月中下旬)仅次于1991年(-3.5℃)的最低气温,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其分析、总结,以便以后更好地做好预报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2010年7月24日湖北省襄樊市刘集机场出现了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由于这次大雾,北京至襄樊的航班被迫取消;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决定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物理量的计算,对大雾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高脊、地面鞍型气压场和充沛的水汽是形成这次平流辐射雾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分析,还归纳出襄樊机场平流辐射雾的预报思路,为以后此类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四川省受高空槽影响,出现了进入该年份后影响范围最广、降雨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形势、中尺度分析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分析得出:盆地上空深厚的高空槽及稳定少动的西南涡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高层分流区辐散抽吸作用为暴雨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上干下湿的层结配置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9.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日本传真图对2010年5月5日~6日科左后旗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该次大到暴雨过程主要是高空低涡与地面河套倒槽相结合而产生的,河套倒槽在降水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垂直螺旋度、Q矢量散度和假相当位温场资料,对2007年8月25~26日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大到暴雨产生在高温、高湿和不稳定大气中;垂直螺旋度大值的中心位置与本次大到暴雨的落区相对应;垂直螺旋度、Q矢量及假相当位温的变化对青海高原天气系统的移动、发展及大到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