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就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食品上,如果食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要保证食品的质量,就要对食品进行检测,纳米磁分离技术是一种快速的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磁分离技术已经在很多的领域中被使用,有学者分析将纳米磁分离技术应用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中,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食品质量,让食品微生物检测为食品的检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我国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与食品来源的菌株的差异。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有关临床标本和食品样品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检测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提取数据,以不同来源菌株对单种的耐药率为效应量,应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涉及294株腹泻标本来源和226株食品来源分离株进行耐药率的meta分析;根据纳入文献,腹泻标本和食品样品分离株主要对6种抗生素具耐药性,其中对5种有耐药性的抗生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呋辛钠、链霉素)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对于主要抗生素的耐药性并未经肠道获得明显增强,但抗生素滥用对出现副溶血性弧菌耐药增强的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食品检测至关重要。对食品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食品检测,它可以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检测体系,但是基层食品检测机构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检测项目不是很多、装备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检测机构的发展,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豆分离蛋白在焙烤食品中的乳化性、水合性、吸油性、凝胶性等功能特性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大豆分离蛋白在焙烤食品中(面包、蛋糕、饼干等)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为烘焙食品加工行业提供了新的的原料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激烈市场中会出现恶性或不良的竞争,在食品加工领域近些年暴露出很多问题,苏丹红、地沟油等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要将食品检测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这样才能确保人们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在当前的实际中已经表现出精确度不高、检测时间长等弱点,不能够适应当前食品生产和检验工作的实际需要。生物技术具有检测精度高、应用范围广、检测效率高等特点,是当前食品检验工作重点推广的技术。应该将生物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推广到食品安全和检测工作中,在把握各种生物技术特点和用途的基础上,形成生物技术应用食品检测的要点,打造出新时期食品检测工作的新体系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关系着合法加工企业的合法利益,还有食品进出口其他国家的发展,所以如何检测仿造食品是我国民生和食品经济发展的关键。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和最新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国家也开始提高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在食品检测中,开始普遍应用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特别是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生物技术不但使食品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也使食品检测的更新速度加快。本文详细分析了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严重影响食品的质量危害人体的健康,对黄曲霉素进行快速、有效、灵敏的检测和分离至关重要。目前,对于黄曲霉素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薄层分析法(TLC)、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毛细管电影法(CE)、荧光光谱法(IAC/SFB)、免疫胶体金测量法、生物传感器法。本文简要分析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快速高效的食品检测手段因此显得越来越重要,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并总结了液相色谱法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食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关系着民众的生命安全,是近来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食品的检测技术也在研究中不断的进步。但由于许多小型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加工方法上复杂,导致基本的食品检测方法无法确认食品是否安全。因此食品检测部门应提高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严把食品安全的检验关,确保老百姓消费的食品的安全性。本篇论文就食品质量检测的主要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各种各样的食品也随之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大众的担忧和关注。各种针对食品的检测研究也纷纷建立。本文将针对对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食品检测结果不仅仅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商家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惜将不良食品投入市场,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食品质量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切实的使用温度试验设备,以保证设备在校准的状态下对于食品进行检测,提高食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从而改变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正>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也属于食品安全范畴的一部分,受到了群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食品微生物检测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健康的重要检测手段,提高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质量是一直需要研究和发展的科技命题,应该从检测手段、监测设施是否健全等方面入手探究,确保食品检测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检测试验手段的科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豆分离蛋白涂膜在油炸过程中能减少食品组织中的水分散出,又能阻止油脂渗入食品。研究了微波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对油炸薯条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改性条件可降低薯条的吸油率。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如果市场上的食品不能保证质量,那么将会对消费者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甚至会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因此食品品质的检测非常重要。利用现代光学成像技术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可以快速的检测出食品的品质信息,而且成本比较低,不会对食品造成损害,该技术包含了多种检测技术,主要是分析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逆流色谱仪即指高速逆流色谱仪,是一个新型的高纯度分析分离设备,其原理是用充满两相溶剂的螺旋管作为分离单元在离心力场中按一定规律运动,当被分离的混合物通过分离单元时,由于不同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特性将会产生物质的分离排列.它已在农业、环境、材料、化工、海洋生物以及无机离子、保健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等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领域倍受重视.目前国内生产的一般逆流色谱仪中,只有简单的控制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仪器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一缺点本项目主要的开发工作是利用单片机技术进一步提高逆流色谱仪自动化控制水平,进行逆流色谱仪转速、温度和输入输出通道一体化控制的研发.通过表项目的开发对逆流色谱如温度检测、显示、超限报警,直流电机转速检测、控制,通过手动即时检测及程控巡回检测控制等,提高逆流色谱仪性能,满足社会需求,进而促进逆流色谱仪的进一步使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电子科学技术和味觉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舌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电子舌技术在目前的食品检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通常都是以类脂膜作为主要的传感基础制造形成的一种类似于人味觉感受方面的食品物质检测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舌技术的概念与构成原理,并就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食品制造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食品安全重视的不断提高,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检测正逐渐规范。作为现代食品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添加剂不仅仅起到食品口感、口味的调节,在食品防腐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如何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有效控制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是目前食品检验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就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食品过敏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快速、灵敏、低成本、可靠地检测食品过敏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食品过敏原的检测可以分为蛋白质层面和核酸层面两大类技术。生物传感器因具有高灵敏度、微型化、低成本等优点,近年来成为食品过敏原检测的研究焦点。本文对生物传感器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引发的食品污染层出不穷,PCR技术以其高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检测速度快、准确性好等优点,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各个领域,尤其对培养困难的细茵检测和抗原结构复杂的细菌鉴定方面。简要介绍了几种PCR方法的原理,以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