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植物基因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基因工程是近20年随着DNA重组技术、基因遗传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生物技术。其目的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对植物基因遗传进行转化,使作物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环境、高产优质,以及生产药物和美化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使人类更大限度地利用植物资源。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植物基因转化技术。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植物基因转  相似文献   

2.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GNA)是一类能特异地和甘露糖残基结合的蛋白质成分,对人畜毒性极低,但对同翅目昆虫有强烈的抗性.为利用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置于Ubi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的控制之下,插入pCAMBIA3300的SmaI位点,构建了可用于农杆菌转化的植物中间表达载体-pCUGAN-Bar.将pCUGAN-Bar电击转入农杆菌,得到了带有pCUGAN-Bar的农杆菌菌株,可用于小麦和水稻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GNA)是一类能特异地和甘露糖残基结合的蛋白质成分,对人畜毒性极低,但对同翅目昆虫有强烈的抗性。为利用雪花链外源集素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置于Ubi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的控制之下,插入pCAMBIA3300的SmaI位点,构建了可用一农杆菌转化的植物中间表达载体-pCUGAN-Bar.将pCUGAN-Bar电击转入农杆菌,得到了带有pCUGAN-Bar的农杆  相似文献   

4.
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农杆菌转入外源基因是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有效手段.为此,对土壤农杆菌转化系统中的载体系统、土壤农杆菌转化植物的分子机制以及土壤农杆菌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用自制的电容放电式电激系统,将质粒pLGVneo2103上的NPTⅡ基因直接导入到烟草叶片组织细胞和玉米、大豆的愈伤组织细胞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卡那霉素选择后,在转化而来的烟草叶片愈伤组织上得到了绿色小苗。经NPTⅡ检测表明,在转化后的玉米和大豆愈伤组织细胞中,外源基因有较明显的表达。这种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完整的植物细胞的技术,可以避免因原生质体培养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且在转化受体方面不存在农杆菌Ti质粒介导法所有的物种限制,可以期望,它将在植物基因工程,特别是农作物的基因转化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与半夏凝集素抗虫基因(pta)两类抗虫基因连接到具有高效性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重组表达质粒分别经过ApaⅡ单酶切及xhoⅠ和KpnⅠ双酶切鉴定、分析后,实验结果表明含有双价抗虫基因pCAMBIA3300-bt-pta的植物重组表达质粒已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虫害问题已成为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的兴起与发展,该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本文介绍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而分离到的几种抗虫基因,为抗虫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探讨了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凝集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凝集素包括微生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它们在医药和农业科学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价值。不同来源凝集素的特点、分布及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凝集素的作用涉及细胞识别、微生物毒力决定子、植物抗虫、根瘤菌识别因子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虫抗草甘膦玉米转化体ZD12-6外源基因的分子特征,对ZD12-6的抗虫和抗草甘膦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ZD12-6产业化提供基础信息。创新点:抗虫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ZD12-6是聚合了双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基因的转化体,多基因聚合有利于后期品种转育和多性状叠加。对该转化体的分子特征信息分析和功能评价是评判其产业化价值的重要依据。方法:利用DNA印迹法(Southern blot)研究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利用高效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反应(hiTAIL-PCR)方法对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进行定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外源蛋白进行定性分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外源蛋白表达量;通过生物测定对抗虫和草甘膦的抗性水平进行评估。结论:抗虫抗草甘膦玉米转化体ZD12-6中外源基因单拷贝插入,插入位点位于玉米1号染色体。ZD12-6对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具有良好抗性,同时对草甘膦具有较强耐受性,具有产业化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0.
大豆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化烟草及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了大豆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lu,并通过直接转化方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A.tumefaciens)LBA4404受体菌中,构建了用于植物遗传转化的工程菌株LBA4404(pBI121-glu),并以烟草为转化对象进行了遗传转儿,获得了大量再生的转基因烟草.PCR,PCR-Southem以及Southem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苗期抗立枯病实验表明,部分转化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工程烟草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表明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自 1 90 1年发现以来 ,一直在微生物学、昆虫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由于Bt能形成对许多昆虫具特异性毒力的杀虫蛋白 ,因此从 1 959年开始Bt已被制成杀虫剂防治鳞翅目害虫。近 1 0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使人们增加了有关晶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知识。Bt的杀虫活性主要是其能产生含有杀虫晶体蛋白 (ICPs)的伴孢晶体。一些杀虫蛋白基因 (又称cry基因 )已经成功用于转基因抗虫植物中。本文将从Bt微生物学、Bt制剂在害虫防治中以及Btcry基因在转基因抗虫植物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抗植物虫害基因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来源,抗植物虫害的基因可分为三类:即从微生物苏云金杆菌分离出的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bt基因)、从植物中分离出的昆虫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凝集素基因(lectin gene)。三类抗植物虫害的基因具有不同的作用原理、类型、抗虫谱。抗虫基因工程发展十分迅速,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抗虫基因工程进入到产业化阶段。将多个抗虫基因联合一同导入同一植物,可拓宽转基因植物抗虫谱,且能延缓害虫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取得了斐然成果,植物基因工程已成为农业绿色革命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为此对植物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固的克隆,载体构建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4.
低温是一种常见的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分布、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克隆了很多植物抗寒相关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概述了目前已克隆的重要植物抗寒基因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植物抗病基因的利用、病原菌无毒基因的利用、抗病信号传递有关基因、抗菌肽以及从非植物材料中分离抗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植物转基因技术生产疫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把外源基因引入植物体内,产生能使人体获得特异免疫能力的新疫苗,和其它疫苗相比,具有廉价、安全、有效等优点。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疫苗产量低,通过基因工程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在最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抗原蛋白在植物中得到了表达,进入了动物和人体实验。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的高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虫害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全世界每年因此所遭受的损失高达近千亿美元.蚜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农作物害虫,由于它宿主范围广泛,因而危害严重,如何有效地对它进行防治是许多科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研究的难题.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选育抗蚜新品系的途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对近年来在抗蚜虫基因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R. Asokan 《Resonance》2007,12(10):47-56
Insects, which constitute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groups of living creatures on Earth, are significant to human life in numerous ways. There are many beneficial ones like the honey bee, silk worm, etc. and quite a few that are harmful and cause direct or indirect damage to the well being of human beings. Researcher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trying to find new ways to mitigate problems of harmful insects like crop pests and also to harness the potential of beneficial ones. In this regard, advances made in genetic engineering have enabled the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insects for various purposes. Some of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is lie in crop pest management, vector management in public health, production of medically important protein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eneficial insects like parasitoids, predators, silk worm and honey bee. The proposed relea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insects is evoking serious debate among researchers and environmental groups on safety issues as is happening with transgenic plants and engineered microb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