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权理论认为,当前高校贫困生中之所以出现"心理贫困"问题,原因在于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解决这一问题途径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挖掘贫困生的潜能,提高他们消除"心理贫困"的认识和能力,减少或消除无权感,实现增权。  相似文献   

2.
单亲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主要由于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增权理论是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外力推动模式与个体主动模式相结合,挖掘单亲青少年的潜能,减少或消除无权感,改进单亲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郏宁扬 《文教资料》2009,(14):197-198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应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不足.努力克服片面强调“经济解困”而忽视“心理解困”的倾向.积极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研究中职学校贫困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从解决贫困生“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中职贫困生的救助体系.探讨相应的行之得当的长效机制,引导、教育、帮助每一位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犯罪人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在面对身份歧视、资源缺乏和社会关系疏离的情况下,容易陷入一种权能缺失状态。从囊括多重视角的增权视角出发,协助被耻辱烙印化的未成年犯罪人在矫正过程中增加权能,负起个人责任,提升自我形象以减少社区对自己的偏见和去除负面标签,有助于其建构起新型关系网络,获取自我发展的资源,并最终得到恢复性矫正。他们从无权到增权的改变,需要挖掘社区资源,安排社区矫正项目,进行综合教育,使其树立矫正的意识,增加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6.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扩招与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心理贫困”倾向也目趋明显。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止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赋权理论通过对中年男子杀妻这一事件的分析,对处于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中的贫困家庭进行解读,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贫困家庭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的缺失和无权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开发成员的潜能,增加家庭成员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再就业的能力,帮助其找到社会支持网络,消除贫困家庭中成员的无权感,实现增权,并借以推动政府与社会对由于社会转型而处于贫困的家庭的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是自卑敏感心理、焦虑困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封闭孤僻心理、过分依赖心理等五个方面。防止和克服贫困生“心理贫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贫困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全面地对贫困生进行帮助,使他们协调、综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18,(4):36-4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弱权状态成为社会工作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工作作为中间性有效的增权力量,在开展增权行动的过程,通过分析农民工弱权的原因,提升农民工的增权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掌控感来提升农民工群体的能力,同时通过推动农民工自组织建设,构建组织赋权机制和增强社区包容性来构建能力支持网络,从而增强农民工群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快其城市融合的进程。农民工增权能力的提升,有效规避了非法维权的可能风险,有利于社会稳定运行,促进社会团结。因此,社会工作应积极组织和合理引导农民工增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增权理论视角下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失权的现状,对其失权原因进行阐述分析,结合“外力推动”和“个体主动”两种增权模式,就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即以高校为外力推动途径增能、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力,通过以个体为主导的主动增权、增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力。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数量多、比例大、贫困程度高.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大多存在心理贫困。通过对我院的实践研究,发现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奖、贷、助、补、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创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应依据“以自助为主。以资助为辅”的方针.按照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开展对贫困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和建立贫困生勤工助学平台这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浅析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一些贫困生因经济压力出现了很多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即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本研究主要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并辅助应用座谈、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2.贫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我们在分析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的多指标模糊系统在高校贫困生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熵权”的概念,将改进后的多指标模糊系统应用于对贫困学生贫困等级的认定,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和处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高校贫困生贫困等级认定更合理、更科学。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他们中的“心理贫困”现象。为了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完成学业,章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误区及成因,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救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心理贫困”现象更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隐患。它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冷漠攻击、焦虑抑郁、依赖、逃避等消拯心理。作为一个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扶贪”;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心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7.
唐弋钦 《科教导刊》2023,(8):137-13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诸多不良情况,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让他们陷入囹圄,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应有之义。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由浅入深,资助方式由“保障型”转向“发展型”,由“供血”转为“造血”,资助工作重发展是内在要求,重心理是现实需要,剖析心理贫困现象的成因,探索解决的方法和应对方式,如此方可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一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我效能感研究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注高校贫困生,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扶持和心理疏导,重要的是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育,增强贫困生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其心理健康,以使其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刘勇 《考试周刊》2010,(40):208-210
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往往会产生弱势心理。弱势心理的产生,固然与他们经济的贫困有关,也与就业期待、归因偏差等因素有关。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心理干预是消除或改善贫困大学生弱势心理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