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通苗族所操语言主要是滇东北与川黔滇两个次方言。由于长期与汉、彝民族杂居,昭通苗语中夹杂着大量汉语和部分彝语借词。三大方言苗族都传说古时曾有文字,但均失传了。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到昭通传教,在石门坎研制了一种俗称"老苗文"的文字。1956年国家为三大方言区苗族创制文字时,对"老苗文"进行了改革,称滇东北苗文。改革开放后,一种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老挝拉丁字母苗文,传入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区。目前,昭通两个次方言的苗族面临着多种苗文的竞争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滇铜是清廷铸币的重要原料之一,滇铜京运是当时一项浩大的运输工程。嘉庆道光间,滇铜京运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运输延误、事故频繁。这些问题,有自然原因、运输体制问题及长期长距离运输产生的诸多弊端。清廷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3.
滇铜是清廷铸币的重要原料之一,滇铜京运是当时一项浩大的运输工程。嘉庆道光间,滇铜京运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运输延误、事故频繁。这些问题,有自然原因、运输体制问题及长期长距离运输产生的诸多弊端。清廷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一个具体家庭及个体人物的成长环境,往往由时代的背景所决定。自清雍正皇帝在滇东北改土归流以来,昭通地方经历了屯垦开荒、滇铜京运、咸同战乱、西风东渐等重大时事转变。能把握时代潮流、顺势而上的家族,便可立于时代的潮头。昭通姜氏即因此而成为地方之"盛族"。在家学及地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下,最终使姜亮夫先生脱颖而出,成为著名的一代国学大师。通过对姜亮夫家世及清代以来地方历史背景的考察,可以为探究其成长轨迹提供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5.
京剧在昭通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至可宝贵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年至1861年)形成于北京,后来流传各地,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剧种也传入了昭通,为昭通人民所喜爱.一、初闻京腔昭通地处滇东北高原,东面与贵州省威宁县相邻,北面与四川省的宜宾地区接壤.在经济、文化上与四川交往甚密,戏曲艺术亦深受四川影响,昭通自身没有较大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6.
昭通文学发展中独具审美品质韵味的昭通方言,是影响滇东北、黔西南、及川东南现代方言语法结构及发音的重要因素,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昭通文学言说的一个重要载体。昭通本地的文学中有大量本地方言,这些方言不仅使文学本身形象生动,而且把昭通本地人文特色凸显出来。昭通方言是研究昭通文化现象和昭通入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春秋至西汉初年六百多年间,在今川西南、滇东北的昭通、曲靖至贵州西部一带,方国、部落林立,互争雄长,西僰、牂柯、夜郎为其代表,曾经名噪一时,称雄一方,既参加中原盟会,又与巴、楚、邛都、滇国交通。汉武帝开西南夷,正是以部族为基础,在僰人区域设置犍为郡,夜郎境域则为牂牁郡、滇为益州郡、邛都为越嶲郡。夜郎西部包括有今天云南昭通,贵州赫章、威宁等境域,此时的昭通境内还有与夜郎并称的"僰侯国",犍为南部的朱提(今昭通)地区则也称为"西僰"。  相似文献   

8.
昭通是云南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与滇文化交流的纽带。昭通早在先秦时期就与巴蜀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并受其影响昭通成为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此后昭通与巴蜀的联系即连续不断,为以后中原王朝对云南开发和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昭通师专建校20周年.在20年艰辛而光荣的历程中,昭通师专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地方党、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整个教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已成为滇东北一所具有实力、颇有影响正稳步发展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空间,既是生存空间,又是文化空间。正是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创造,使抽象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具体、异质、多样而富有魅力的"地方"。昭通位于南方丝绸之路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民族迁徙不断,导致了多次文化空间的相继占用,地域景观也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昭通复杂的山区环境和立体气候,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植物资源优势尤为突出。昭通地饶五金,是金、银、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重要产地,孕育了灿烂的银铜文化。"朱提"作为高成色银品的代称,一直沿袭到清代,铜镍合金"堂琅白铜",更是中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昭通作家群"的作家们在各自创作中融合了本土历史、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展现了丰硕的创作实绩。但在实际创作中,昭通作家们不同程度上突出表达主旋律,关注民生疾苦,却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和表达不够。因此,昭通作家们不仅应"走近"昭通,也要"走进"昭通。  相似文献   

12.
清初清廷对乌蒙实行"改土归流"后,以水码头宜宾为起点向滇东北昭通府、东川府和曲靖府部分州县输入犍盐以供民食,上述滇东北地区称为川盐运销的滇边岸区,这一运销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从四川到滇东北有四条主要运盐路线,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云南之间的物资流动通过盐路实现了互补。盐路的畅通是川、滇人民长期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的结果。滇边岸盐运促进了盐路沿线村落、城镇的繁荣,活跃了沿线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川、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南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复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在山花烂漫的五月,在骄阳似火的仲夏,昭通师专迎来了她的20岁生日.20年来,在省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全校各部门携手并进、努力拼搏的求实进取中,昭通师专走出了一条既坎坷而又不平凡的路子,为滇东北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师资,为昭通地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二十度寒暑中,昭通师专正以她不可估量的成绩为“富民兴滇”谱写着一曲奉献之歌;二十易春秋里,师专正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成熟,春天里的辛勤耕耘,必将赢来更加辉煌灿烂的秋收.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滇东北地区(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的东川区及寻甸县)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清王朝在这一地区大力兴办书院、义学,培养了很多本地人才,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昭通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边疆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昭通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本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17年5月18-21日,昭通学院围绕姜亮夫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举办了第四届"姜亮夫大讲坛"系列学术活动,包括姜亮夫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昭通学院"姜亮夫研究院"揭牌仪式、姜亮夫先生纪念研讨会以及系列学术讲座等。与会学者还寻访了姜亮夫先生故居和出滇古道,身临其境地体悟姜亮夫先生当年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近距离感受大师,感悟经典,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16.
昭通东汉生产的青铜器,器内底铸有"朱提"、"堂狼"、"朱提堂狼"铭文,学界称其为朱提堂狼铜洗。目前为止,历史著录和全国九省市发现并收藏的朱提堂狼造铜器达107件,其中一件款识为"永元元年朱提堂狼铜官造作",证明朝廷在朱提设置有铜官这种官府手工业机构。朱提堂狼造铜器款识从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至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延续了100年。东汉时期昭通地区这种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其政治影响力在西南地区仅次于蜀郡工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产品——朱提堂狼铜器属全国最著名的手工业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中,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为中国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雍正朝审时度势,开始了在昭通地区的改流行动。改流初期,雍正朝持谨慎态度,拟对昭通和平改流。随着对昭通土司认识的深入,武力征剿在所难免。乌蒙土司被改流之后,因雍正朝任用流官不当,致使乌蒙复叛,但旋即平定。为保证昭通社会迅速恢复稳定,雍正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使昭通地区的政治格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改流过程中,昭通的归属问题亦提上日程,从便于对昭通地区的改流与治理的长远角度考虑,最终将昭通划归滇省。  相似文献   

18.
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中,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为中国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雍正朝审时度势,开始了在昭通地区的改流行动.改流初期,雍正朝持谨慎态度,拟对昭通和平改流.随着对昭通土司认识的深入,武力征剿在所难免.乌蒙土司被改流之后,因雍正朝任用流官不当,致使乌蒙复叛,但旋即平定.为保证昭通社会迅速恢复稳定,雍正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使昭通地区的政治格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改流过程中,昭通的归属问题亦提上日程,从便于对昭通地区的改流与善后治理的角度考虑,最终将昭通划归滇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狭义上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干1978年12月,此时昭通师范专科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校.成为昭通地区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当时云南地州建立较早的一所高校。这个时间是学校过去所说“三十年”校史的根据,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但这个校史却忽略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渊源。国内高校校史的通行提法,一般都习惯往前追溯其发展的源头。以这一眼光来看,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办学校址和昭通的师范教育都同样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她们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历史渊源。因而合理地、实事求是地追溯学校的源头,既符合校史的通行写法,又能体现学校本身历史的厚重。  相似文献   

20.
古代昭通地区政区设置及变迁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昭通地区政区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作简要论述,认为滇东北地区政区设置经历了一个由治外之域到治内区域,设置的层级和密度也伴随王朝统治的深入而经历由简入繁、由少入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