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场》以叙述描写多视点,情节结构多分合,性格发展多类型,思想内容多元素的艺术结构的多元美,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较为追求结构美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4.
时间形式是文学叙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不同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运用了两种时间形式,即传统时间形式和现代时间形式。这两种时间形式共同贯穿在《生死场》中,背后蕴藏的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北方的开阔与粗犷孕育了萧红的真率、自然与敏锐,《生死场》上凌厉而残酷的笔锋终于掀起了一场扎根于土地的人类大爱、大恨和大痛之风。而这一完美艺术成果的呈现必须承载于现实主义的大舟才得以绚烂于世。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相似文献   

7.
《生死场》全篇充满着萧红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民族家国意识的思考。萧红深刻揭示了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农业宗法社会中,"男尊女卑"等构成的儒家伦理道德和两性关系模式给女性造成的不尽伤害。女性在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和权力感面前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完全不具备女性意识。广大农村男性也缺乏自我意识,浑然不觉地受着阶级的迫害。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这些基本不具备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极少数女人和很多男人却产生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分界意识,被迫成为奋起抗争外来民族侵略势力的行动者。  相似文献   

8.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生死场》是萧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叙写家乡故事着力表现愚昧文化对人的深入骨髓的雕塑与戕害的同时,将人们生存状态中的“动物性”和价值观念中的“物质化”进行了剖析和展现.细致地解读文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萧红所描绘的民俗文化里所蕴含的深切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0.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11.
《生死场》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一种边缘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传统的男女模式,试图模糊、颠覆、消解其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从社会地位、生理角色、生命价值三个方面看《生死场》,其充满忧患的女性意识,犹如荒原中的一片绿洲,为受压抑的女性群体在意识和言语领域里构建起了具体可以言说的话语生存权力,对女性的觉醒、追求自由和解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文学在挖掘民族愚昧与病态的根源、人的生存与生命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方面,有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生死场》的情节故事片段分析解剖,展现萧红时代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及生死观,进而洞悉萧红的女性生死观意识的深刻与独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的大背景下,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的苦难命运,用《生死场》表达自己的力量与思想。  相似文献   

14.
林美君 《英语广场》2023,(10):24-27
本文将《生死场》葛浩文经典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视角窥探文学作品中译者的翻译策略,探讨针对原文本的一些语言特点,葛浩文运用的翻译方法、遵守的翻译规范及践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乡村女性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的异族侵略和男权压迫的双重生存悲剧;台湾女作家叶陶创作的《爱的结晶》,在台湾日据时代的背景上,讲述了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同学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遭遇。这两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批判了带给婚姻家庭悲剧的男权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萧红在作品中寄予了浓郁的人本主义思想,她把关怀人的生命、健康、冷暖、甘苦放在了首位,她不加修饰地描写北方农民的恶劣生活环境和非人化的生存状态,寄予了切肤的同情。她哀其人们的麻木,亦乐其人们的觉醒,犹歌其人们的抗争。农民们在与自然、社会、同类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了质朴的追求和善良的人性。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分析指出:《生死场》的创作是与萧红的女性意识密切相关的。正是其女性意识的矛盾状态使得这篇小说成为了一部充满着对话的、特殊的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8.
作者资料: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生死场》;时间意识的觉醒;《后花园》,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它深入生命的本质,揭示其中的痛苦、艰辛、挣扎、淡漠、悲哀。回归文学的创作本质,《生死场》分别从生、死、轮回的层面出发,对于人类永恒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