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词,现已被选入新的高一语文课本。教学参考书在分析这首词时,认为“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鲜明而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战争的歌颂”。最近,我读了几篇跟该词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分析文章,感到教参对此句的分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的老子形象立体多面:《庄子·内篇》的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的老子多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赞同老子又反思老子,使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庄子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3.
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老子》和《庄子》,通过政治理论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对“无为”思想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比性地分析《老子》与《庄子》的无为思想,能更清晰地展现出无为的治国理念与个人修养的作用,有利于探讨无为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纵横家吸取《周易》和老子学说中辩证法的精髓,用作游说权谋的思想武器,他们在游说实践中,不仅强调对立统一原则和辩证运动规律,而且认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必须依凭一定的,这比先前脱离了条件讲对立面的转化显然进了一步,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老子》《庄子》的逆反思维有着深刻的生活基础和哲学支撑。老庄以异于常人的独到眼光重新审视人之生老病死、人之才用处世和社会伦理道德、政治体制等。他们的逆向思维因其对人的思维模式的开拓而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老子》①和《庄子》②书中都多次提到婴儿,作为体道的一种方式,婴儿在他们那里具有无欲无求,无功利,自然烂漫纯真等特点,这和老庄的审美人生和为获得本真的生活有重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康怀远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涉及《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经典的思想和智慧以及"拓展阅读"的内容被校内外"三峡讲坛"、"孔子讲堂"广泛采用,师生(包括其他读者)普遍认为是一部"寻根探源、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8.
黄淑敏 《文教资料》2011,(26):93-94
《老子》以其独具特色的体系构筑军事美学,它对军事活动中美的本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感和形式美都有所涉及。本文从《老子》中观照老子对军事美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庚桑楚实有其人,并非“寓言”人物。《庄子》中的《庚桑楚》一篇,为庚桑楚弟子记录的庚桑楚言行和思想,是探讨研究庚桑楚思想的重要依据。在学术思想体系上,《庚桑楚》前承《老子》,后启《庄子》,是老、庄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评<老子>"以冠百氏"、"五千精妙",堪称真知灼见;而对于<庄子>,<文心雕龙>却将之列入"踳驳之类",评之为"华实过乎淫侈",斯乃肤浅之谈.此外,<文心雕龙>多借用或化用<老><庄>之义理、术语、事典及语辞等以评述作家作品,阐述文章创作的原则和方法,<老><庄>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何运用有限的、片断性的、容易固定化的语言,去阐述无穷无尽、连续不断、丰富多彩的认知内容(即“道”),是从老子就开始遇到的千古未解的难题。老子和庄子分别从自己对语言的体悟和把握,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道”进行了阐释。老子采取的是直接的正面阐释方式,思维和阐释过程中带有较强的抽象的形式逻辑语言倾向;庄子则选择了用蕴含丰富“道”的内容的寓言形式.完全用寓言故事的情节展开和寓言形象的塑造来曲折而生动展示“道”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对学道也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同时这两种不同的释“道”方式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的而貌相互交替出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某些在政治上的无为与有为相统一的思想,反对为了求同而去异的思想,对圣与盗、治与乱、与政治有关的利与害等对立现象的关联认识的思想,礼义法度、政治行为应该根据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的思想(因素)等方面。这些思想与《庄子》的“道论”、同中有异、“无动而不变,无时不移”等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还与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批评儒家等学派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4.
孙子对《周易》军事思想之吸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武的高祖父陈文子精通《周易》,孙子有条件在家族中学习《周易》。春秋时期已有运用《周易》军事思想直接指导战争的事实。《周易》中"师出以律","同人于野","左次无咎","击蒙","罔俘,裕如无咎"等思想在《孙子兵法》中都有更为明确的阐述和发挥。这证实,《周易》是孙子兵法的思想源头之一。了解孙子兵法对《周易》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益于我们今天对孙子军事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益于运用孙子兵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学子》2003,(12):53-55
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我国古代化的优秀传统,以创造这个时代的新的优秀化。中国古代化典籍可说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的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的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化方方面面的基本书籍,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读。中国古典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些典籍在当时有巨大意义,比如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又比如中国传统上是个农业国,农书较多,这也是中国化里极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炼丹的书,求仙的书,这些都过时了。除了专门研究人员之外,我们读这些东西,第一是没有意义,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第二是读不懂。我们这个书目是面向读的一个书目。所谓面向读,有以下几层意义:首先,对当代读有用,尤其在人生观的树立与处世知识能力的增加方面;其次,当代读比较容易阅读。部分典籍也许字稍难,但对中国传统影响巨大,一些说法被长期采用,读比较熟悉,也显得并不太难;再次,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读对中国传统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A 问题与策略 高中选修课面临两大难题。 难题一:课时紧。一个模块36个课时,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文本教学。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以下简称《诸子选读》)为例,该书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