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
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是变文研究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推源溯流”的研究方法,从“渊源论”、“文本论”、“比较论”三个角度对变文进行全面论述,从而使我们对变文的渊源所自、文本特点、它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杨树达曾发表过《古音对转疏》一文,就黄侃古音廿八部着重从阴声韵,入声韵跟阳声韵的对转进行疏证,至于阴声韵与入声韵的对转则不曾提及。古音入声配阴声、是清初音韵学家顾炎武首创的,后来得到王念孙、章太炎等人的拥护,随着古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阴阳入互相对转之说已成定论,许多音韵学家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王力在《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大重要的对立的伦理派别——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和以边沁、密尔为主要代表的“功利论”——趋于成熟。本文从其历史背景、人性、道德行为的评价依据、评价的原则、道德行为的约束和制裁力量以及如何对待人等六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理清它们的各自的伦理立场和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6.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声韵配合有着比较明显的规律性,现行的现代汉语和普通话教材中的“普通话声韵配合表”及有关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的表述存有矛盾之处,需要进行规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普通话声韵配合基本规律,完善普通话声韵配合表,以利于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  相似文献   

8.
“四呼”是等韵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是明清等韵学家对汉语声韵发展现实的科学总结。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上溯宋元,下及明清,到了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呼”,已是几经沧桑了。从“四呼”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汉语等韵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四呼”,就要从这些发展变化小,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声韵的客观实际,抓住韵图分析等呼的特点,相互区别,找出内在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粗知管见。 等韵学分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等韵学专指对韵图中开合四等的研究;广义等韵学包括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诗歌大国,我们的诗歌一个十分突出的传统特点就是讲究声韵。声韵不只是声音,而是“意义的声音”,声韵可以更贴切地暗示意义,可以帮助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即“声韵具有暗示功能”。既然多数诗人们作诗时讲究声韵,将音节性的东西与感觉、情绪连在一起了,那么我们读诗时也可通过诗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广韵》中从“甫”得声的谐声字为主要材料,结合上古和中古的声韵地位分析,总结该谐声系列从上古到中古的语音演变情况,并运用比较法和材料分析法,揭示该谐声系列的语音演变及发展规律,为深入进行谐声系统的语音演变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诗歌大国,我们的诗歌一个十分突出的传统特点就是讲究声韵。声韵不只是声音,而是“意义的声音”,声韵可以更贴切地暗示意义。可以帮助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即“声韵具有暗示功能”。既然多数诗人们作诗时讲究声韵,将音节性的东西与感觉、情绪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广韵》入声韵的演变格局,与舒声韵不尽相同,而“入派三声”更为舒声所无。本文将入声韵按“集合”归类以见其反切上下字之“同集”/“异集”。指出“入亚活”的存在及入亚活折合今音的现代门法在于改“异集”为“同集”——“异改同”。  相似文献   

13.
《广韵》入声韵的演变格局,与舒声韵不尽相同,而“入派三声”更为舒声所无。本文将入声韵按“集合”归类以见其反切上下字之“同集”/“异集”。指出“入亚活”的存在及入亚活折合今音的现代门法在于改“异集”为“同集”——“异改同”。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台湾民族论”、“台湾地位未定论”、“住民自决论”、“两国论”及“废统论”五种典型的“台独”谬论进行深入剖析,揭露其理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实质,并对各种“台独”谬论进行严厉抨击和批驳,帮助人们认清“台独”分子分裂国家和民族的种种罪恶行径和丑恶嘴脸,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出发 ,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着重从培养青年人才、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反映青年群体利益等方面深入阐述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对《锦瑟》等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意,应当贯彻通透原则:“通”即通晓诗意,通盘理解诗的主题、意境等;“透”即注重声韵、句法、用事等方面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秩序”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时间以及拍子与节奏等几个方面对《音乐诗学》中的音乐关学思想进行了仔细地阐述,使我们能够对该书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