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海琴 《中文自修》2004,(12):50-51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是头等的大事,汇集了中国先秦丰富历史资料的《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样的话,“祀”指祭祀,“戎”指军事。所谓“祭祀”,其实就是一种通过用“礼物贿赂”祈求神灵赐福消灾的宗教礼俗,当然还有的是为了答谢神灵。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所用的“礼物”也就是“祭品”了。摊开历史卷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祭品”可谓琳琅满目,食品、宝物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第405页对“干戈”的释义为:“泛指武器,比喻战争。”这种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战争”不是“干戈”的比喻义,而是引申  相似文献   

3.
先秦是一个“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战俘可以说与“祀”、“戎”都有直接的关系,考察战俘的生存状态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先秦政治制度、社会构成等多方面的认识,而《左传》作为现存有关先秦的重要史料,通过对其中有关战俘记录的梳理,至少可以让我们对春秋时期战俘的生存状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祭祀是贯穿中国日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左传》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材料表明中华儿女( )  相似文献   

5.
鼎在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少数方形四足的,称为方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铛”是一种有两耳的平底浅锅。因为有“两耳”,所以有成语“鼎铛有耳”。这个成语常常用以斥责人消息不灵,不了解情况: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为有“三足”,所以人们常把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叫“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成语“鼎足之形”、“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而居”、“鼎足三分”或“三分鼎足”,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公文源远流长,最早始于殷商时代的甲骨,经过逐渐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殷商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商朝甲骨卜辞来看,商朝的王室十分重视利用神权维护政权,先鬼神而后人事,凡事必定卜问鬼神,一事常问多次。这些甲骨卜辞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商朝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  相似文献   

7.
从卜辞看商代的人祭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 ,殷商正是此种说法的代表之一。商代祭祀至为频繁 ,可以说是无日不祭。从甲骨卜辞来看 ,商代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衤氏(天帝、日神、云神、四方神、山神、河神、社神等 )和祖先神灵 (先公、先王及先妣 )两个方面 ,其中又以祭祀祖先的内容为多。祭祀神灵需要供奉祭品。卜辞中最常见的祭品就是牛、羊、豕等动物牺牲及用人作祭品的“人牲” ,此外还有玉帛、粮食、酒等等。以人作祭品祭献神灵 ,古书称“用人” ,后世称为“人祭”。人祭应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  相似文献   

8.
青铜是一种由铜、锡、铅冶炼而成的合成金属,用这种金属铸造的器物称作“青铜器”.青铜器成熟于商而盛行于周,故史家又称商周时代为“青铜器时代”.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作战争武器,同时也大量用作礼器和饮食用具.在两周青铜器中有关邢台历史的,器物称作“邢器”,其中最早的邢器是西周初时的“麦尊”礼器.一“麦尊”的造型、装饰和断代据刘节《麦氏四器考》记述:传世麦氏之器共有四件,即“麦尊”、“麦鼎”“麦彝”和“麦盉”.此四器出土于何时何地?因无确记已不可考,唯知“麦鼎”一器原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二册《琐忆》一文中有一个成语“积毁销骨”。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毁谤,久而久之,也能致人于毁灭之地。这不是一个十分通俗的成语,中国人也没做到家喻户晓,所以外国人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趣闻就产生了。法国一个翻译家把它译成:“积极地筹划一次战争,造成一次毁灭  相似文献   

10.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11.
晴鹤 《学与玩》2023,(8):34-35
<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代的浪漫派代表诗人李白,和我们的宇航员一样,也有一个伟大的“飞天梦”。不信?你看,儿童时期的李白就对天上的月亮产生了兴趣,长大之后的他,又写出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名句。不过,最有力的证明,还是他发明了不少与飞天有关的成语。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回李白所在的时代,在一个假定的故事中,来大胆设想一下,这些成语诞生时的情景吧!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政治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尚书》开始,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资治通鉴》。讲得比较精到的,还要数《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祀指祭祀,通过宗教把大家的思想控制起来,就是狠抓意识形态。有了这两样,搞政治基本上就成功了。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比如,秦朝就是反面典型,他们光顾着抓枪杆子,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结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才几十年光景,无限江山就被人家夺了去。———黄晓峰《中国神仙排行榜…  相似文献   

13.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也是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一个重点。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其中成语又有言简意赅、考查点多的特点,因此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所以有必要对近年来成语试题的“稳”与“变”的走向作一些分析。 成语考查的“稳”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成语是“必考项目”,是重要的知识点。综观近年高考、会考和统考试题,几乎每一份试卷都涉及到成语,这是由成语在词汇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掌握汉语词汇的状况,是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考查来确认的,因此,成语成了命题者所钟爱的“宠儿”。自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点不断改变、拓展、深化,而成语试题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各份试卷上。这就告诉我们,成语是一项重要的必考内容,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中,武林高手在探讨武术的真谛时,往往会说“武”字由“止”字和“戈”字组成,意思是“停止干戈相向”:因此中国武术的修炼目的和最高境界都是消弭搏杀与争斗,达到人际的和谐相处。这样的说法历史悠久。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采用了春秋以后流行的“止戈为武”的说法为“武”字释义,认为“武”的字意是使战争停止。  相似文献   

15.
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自汉赵歧为《孟子注》,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乃至建国后,一直被人们所苟同,用法也几乎一致。文章依据我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大量资料和传世文献的“考异”、分析,指出孔子对“人殉”历史了解的局限和赵歧所作注释的错误,认为“始作俑者”并非是指所谓的带头做某些好事的人,此成语明显不合时宜,也不宜再用。  相似文献   

16.
“班门弄斧”原意为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借此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人们常会想到的是那种狂妄的人,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班门弄斧”也并非都是坏事。一般而言,敢于在班门弄斧的人倘若不是自信之人,也许就是创新之人。为何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17.
“有眼不识泰山”这一成语,在辞典里大都释为“识不出地位高和本领大的人”,而且把泰山指定为“山东省境内的东岳泰山”。汉语成语词典释为“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这两部词典的解释,从成语的含义而言,解释是正确的,但把成语中的“泰山”指定为东岳泰山是错误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有眼不识泰山”这一成语是从一个典故而来。成语中的“泰山”指的是人而不是山。相传,我国木工神匠鲁班有位徒弟名叫泰山。这位弟子很聪明,干活总是别出心裁,创造性极强。有一次泰山没按照鲁班师傅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祀典,掌于春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凡“邦都之赋,以待祭祀”。所以自春秋以降,代有淫祀,秦汉之际方士说兴,淫祀更不可究诘。迨至西汉诸帝崇神尚巫,信奉备至,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知识幼稚,民智初开,诸多自然、社会现象惶然无解。除有形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语言,随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必然发生变化。这除了大量“时代语”的创造外,利用旧有语言装进新的意义,对这种创造新词语的方法不防称之“语言翻新”。现就常见的“语言翻新”形式作些介绍。一、在原有语言形式基础上作个别字眼的更易而求取全新的意义。这种表现形式较多见的有: ①成语的更易翻新。成语“望子成龙”,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希望他们成为人材。现在却出现“望父成龙”一语,倒翻过来,表达了儿女们对不争气、枉为人父的父亲的希望。“量亲录用”系由成语“量才录用”更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苏童的《刺青时代》有一句“曾经与他胼手胝足的那个身体突然变得如此恐怖如此遥远”。有人提出“胼手胝足”使用不恰当,可用“抵足而眠”替换。那么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成语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